哪城最好,综论天下,又是哪座城市的食事可说是天下第一?”
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世上很多事情都是禁不起排的,偏偏庄子话本看多了,最喜欢的事就是给所有东西都做个排行榜,这话一出,顿时惹来众人附和,徐振之虽然知道在临城县这里,要给本地父老面子,但也被激起谈性,便忖度着说道,“说起买地的食事,和外头的确大有不同,第一个不同便是——食材上,有极大的不同——”
第347章 买地风情(下)
若是说起各地的街头小吃, 徐振之确实可以说是天下第一专家了,虽然一般来讲,科举取士之后, 官员也少不得各地宦游, 但是他们要自重身份, 自不会和贩夫走卒混在一起,享用路边小吃。讲究一些的,一般多是自备路菜,不会随意取用旅途吃食, 生怕染病。
也就只有徐振之这样, 多以步行游玩的奇人, 能够深刻领略到民间小吃——又要有了《买活周报》上的一个专栏,让他有了一周必须整理一篇笔记的压力, 才会让他有了动力, 将记忆中形形色.色.的地方名吃整理、比较, 形成一套体系。因此, 这一年多一来, 徐振之也在回忆游历各地时的美食, 经他总结,各地的食物,先不说吃口, 按买活军的办法, 大致上可以分为几种——蒸制、烤制、汤制的主食;炸制的面食;厚味的下脚料;糖制的食物, 这四大分类, 可以说是将街头所有小吃几乎都囊括殆尽了, 能逃离这四种的实在并不多。
如此分类, 便很可以见到各地的民风和经济了, 经济不好的地方,譬如北面,炸物的摊子便少,街头多卖主食与下脚料,还有用糖做的蜜饯、果干等物,这是因为这些东西,成本廉宜,卖价自然也低,如此方才能招徕更多顾客——而且这些东西是不怕压货的,今日卖不完,明日再来卖,那些下脚料滋味还更为浓厚,因此北方多出老卤,便是这个道理。他们也不是不卖炸物,卖的多是馓子、油茶面,这些东西是作为备用的主食储藏起来的,也可以待客,和一般现做现吃的小吃,又不太一样了。
南方这里,气候温暖湿润,而且经济怎么样也要富庶一些,小吃上就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了,譬如炸圈子,也有叫做灯盏糕的,这东西在北地也不是没有,但只有在京城那样的大埠随时出卖,一般的小县城,这样的油锅摊子便是支起来了,生意也不会太好,因为一天开张不了几回,那油锅滚开几次便发苦了,这种小贩都是跟着乡下的庙会、集市走,才能有生意,想要在一处固定的地方随买随吃,那是办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