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谁爱去谁去,反正我们不去!”
尤其是中层军官家中,不少大格格、老姑奶奶也叼着烟锅子,大胆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人只有步步挪好的,哪有越搬越穷的?从老家搬来盛京,下一步就得从盛京去更好的地方,反正我就认这老理了,谁让我从盛京出去,谁就得让我去比盛京更好的地方——往南面去!”
这些姑太太、姑奶奶,和男丁一样,都把原来的发际线还要剃得更加往后,甚至有的露出小半头皮,最次也要营造出额头宽广的感觉,余下的长发。编成辫子,在头顶盘着,一个个高声大气,声势半点不输给男丁,建州这里,没有什么女人不当家的说法,大姓的女儿,出嫁以前在家里就是格外高待几分的,出嫁后在娘家地位更高,很重视姑奶奶,结婚后夫妻不和的,直接把孩子带回家中,跟着娘家子侄一起长大的都有。
因此,对于这样的大事,她们也理直气壮地发表意见,“什么血海深仇?杀亲戚的是辽东的汉人,又不是买活军,再说了,大汗杀了你亲叔叔伯伯一百多人,你不也跟着他干?去买活军那里,留个头发改个姓,不出五年,谁还知道咱们是哪的人?就不信在南边还挣不来一口吃的了!反正我要去南边,不能过去做主子,那就过去干活,南边的日子好过!人这一辈子不就活个步步高的心气?”
能把这话如此理直气壮地说出口,或许也是一种天赋,但在她身边,一屋子人却都是低眉顺眼,没有和姑太太争辩的意思:姑太太这是把多数人心里的话都说出口来了,随着买地和建州交流的增多,而且建州迫于买地压力,教导民人学汉语,一家里多少都有些聪慧的孩子,学会了看报纸,了解到了南边的生活……这要是盛京这边蒸蒸日上,那也没啥说头,看看就罢了,可盛京这里如此,叫人心里怎么没有想法呢?
“在建州,担着奴才的名,当着大臣的实,见了姓艾的嘴上都得叫主子,得请跪安,可手里有权啊。到了买地,现在也没什么人说买活军的活死人是六姐的奴才了,只嘴上说着,都是华夏人,六姐以下,人人平等……可实际上呢?必定处处都是低人一等,只有被提防的份,苦活累活都得你去,领赏记功没你的份,一辈子最多也就是个温饱小富,想要建功立业,万没有可能……”
在建州本就没有很受到重用的中低人家,看到的都是南下的好处,显贵门第则是看得更透一些,分析得也更客观,“想做些事情的,去通古斯,就算将来还要归买,那至少也是作为重臣过去的,就像是栋鄂部,他们不投降,大汗还更看重,如果早就在作战中归降,不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