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何为中庸之道(3 / 4)

理学博士。

他身形清瘦修长,衣冠简雅而洁净,眉宇疏朗如画,眼神温润而不失锋芒,语声若清钟,字字沉稳有力。

“诸生同习圣贤之学,今日会讲《中庸》首章。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达道。南北学风或有异趣,然理一道也。诸君可各抒己见,但求明理,不伤和气。”

话音甫落,杜若璞率先起身。

他眉目温润,身姿挺拔,宛如一株修竹立于人群。

“‘天命之谓性’,人皆有之。自宋以来,南学尤重义理,讲求格物致知,穷理以尽其性,方能不负此命。若徒恣情而不学,便如无舵之舟,终将覆没?”

此言一出,南方学子纷纷点首,神情颇为自信。

旋即,北方席间一人霍然起身。此人乃京师官宦子弟——徐子文。

他身材魁梧,肤色被北地风霜熏染得略显黝铜,剑眉斜飞,眸光炯炯,气势逼人。

衣衫在风中一振,便有种无意间的威严。

“性既天命,本自在人心,何必拘泥纸上章句?若一味格物,岂不纸上空谈?北地士子多尚实学,治事敢行,不似江南学风,好以章句自矜!”

言辞锋锐,带着直截了当的霸烈,南方席间顿时嗡然。

二人隔空相对,眼神交锋,似无声的剑影在半空相击。

李文博犹豫片刻,缓缓起立。

此人出生寒门,衣衫洗得发白,却收拾得齐整。

面容清瘦,肤色微黄,眉目虽不出众,但那双眼眸却清亮如寒星。

他拱手低声道:“徐生与杜生之言,各有所见。然今日之争,正因失其中和。性固出天命,须格物以尽;道亦在人心,须率性而行。修道之谓教,方能内外兼济。”

声音不高,语气亦小心翼翼,仿佛随时准备收回。

但那几句中正平和,却似在纷争里投下石子,让水面微微回静。

然而南北学子心气难平,辩锋仍在相撞。就在争执未息时,一道清润而明澈的声音自末席传来。

“杜晏”直身而立,姿态纤然,眉眼如远山含黛,声音虽带稚气,却沉静从容。

“诸君皆言‘天命’、‘率性’,却忽略‘修道之谓教’。性是天赋,道在人心,然若无教化,则理无所归。南北之学各有所长,不若互补而和。若一味争胜,岂非违背‘中庸’之旨?”

语声未落,场间骤然寂静。

南方学子抬眼,北方学子侧首,连徐子文与李文博都不由自主地望向她。

孙怀瑾的目光凝在杜若烟身上,微微一滞。

那双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