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味道比一般的熏香要清淡一些,就算熏的时间短,倒在衣服上也不会留下多少痕迹,留香也很久。
这香油是非常贵的,外头铺面里卖得至少三四十两一瓶,没在铺子里买够个三五百两,那肯定是不送的。
如此一个掌握着稀缺货源的铺子,可想而知生意不会差,连外头极为难买的蜀锦她都有,可见在江南也找到了帮手,旁人是比不得的。
薛二老爷从善如流跟着她一道进了京城,酒楼和铺面原本就有的,跟薛元娘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一结合,生意更加好,也方便他们跟忠顺亲王再处处关系。
仅有两个铺面,一月已经能进账上千两,以后稍微不是那么火爆的时候,一月上百两应该还是做得到的,银钱肯定不会缺。
薛元娘这么倒腾出来风潮,也让不少人看在眼里,眼红也没有用,她们暂时没跟林家有什么深交,而且也就上千两的生意,对那些顶级勋贵人家,还不够一年的月例银子。
第83章 薛元娘的娘家现状
在这种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薛元娘在京中也算是个人物,大多数人都慢慢知道有这么个利索人,也有嗤笑她爱做生意这种事情,大体不过是嘴上酸着,挨不着她什么事。
待林如海再一次带来近千万两银子,被陛下安排做吏部侍郎后,才真正地有了自己的地位。
林如海本身就是懂科举的,也是从翰林院中打拼出来的,该读到什么程度,能够给自己积攒名声,没有日复一日的苦功是万万不能的。
虽说林宝儿才三岁,但他本性并不好动,坐得住,只是背书上需要引导,好在夫子讲学生动有趣,并不是外头那些呆板教学之人,引经据典生动非常,更喜欢看人家挖空心思辩论。
文臣哪有嘴皮子不利索的,一个课堂之上,人人进度不一样,但对这个互相斗嘴的阶段尤为欢喜。
大的展现了才华,小的愿意下苦功好好嚼碎书中之物,对经义文章破题都有大大的好处,文风很好,教出来的学生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不愿意努力用功的,也待不了两年,自动就会退去。林如海当初便是里面的杰出人物,宝儿也不能坠了他的名头,原本不在还好说,如今已在身侧,怎么能不日日检查他的书背得如何。
他本擅长破题,自然能从各个角度问询,并不比夫子差不多,宝儿进学半年将蒙学学得七七八八,进度算是快的,基础没打磨完全之前,只能稍稍了解一点其他的杂学。
薛元娘一概不知,黛玉两头住着,王熙凤的意思,也没必要这么整天来来回回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