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能开盐碱地种棉花。
只要下苦,自己就舍得给钱。总的来说,花几亩地的收入雇佣几个人种几十亩地,肯定还是赚的。
也许就开了这四队种棉花的先河了。
前几年分产到户是一次分地,九七年九八年是土地二次承包,那以后就可以开垦大片的盐碱地当个地主了。
这么久了,李龙也这么有钱了,依然是想当个地主然后坐收地租的。
三下五除二把即将到来的族人安置问题说好了,然后就没啥事情了。
即将收麦,各家都在准备工具,还有要荫麦场了。算是托李龙的福,这两年四队用镰刀的少多了。以前割麦前各家都得把镰刀磨得快快的,不然的话割麦不利索影响速度。
现在有了收割机,几乎没人再人工割麦了,那活太难干,没人会想着没苦硬吃。
所以镰刀也磨,但用的少了,大多是要去苇湖、小海子割一些苇子来做绑麦捆子的腰子。
“老王家种的麦多,听说打算请康麦因过来收割。”李建国感叹着,“他家也算是大户了,那割着才方便,直接把麦子收了,就是可惜麦杆子都落地里了。”
这时候种粮不光讲究颗粒归仓,还讲究物尽其用。
把麦子割了打场后,麦子收了交公粮,麦杂头喂鸡,麦尾子(麦子壳)拓土块,麦草直接卖给造纸厂。
几乎一点浪费都没有。
但用康麦因收麦,那除了能把麦子收回来,剩下的麦尾子麦杂头和麦草啥的,都没有了。
甚至于如果康麦因开不好,还会遗漏大量的麦子在地里。
这跟棉花大批量种植后开采棉机一样,一要看机器二要看驾驶员。操作不好或者有意不好好操作,一亩地收五百公斤的棉花也能降到四百五十公斤,剩下的就直接给浪费到地里了。
所以李建国才会如此说。
毕竟能吃饱饭没多少年。
浪费不起的。
但是王家做法也没错,一两百亩地的麦子,哪怕是用收割机来收,哪有那么大的麦场来打?而且要打多少天?
总的来说,有利有弊吧。
“小龙,你那个收购站能不能再进人?”老爹李青侠问道,“如果老二媳妇的弟弟过来,干不过来,他那边不好安置,你能不能给找个活?”
“找不了。”李龙摆手,“我那边人都够着哩。现在人家活干的好,我也不能把人给开掉。再说了,虽然来的是亲戚,那干活可不一定能行。
实在要是人多,这边不需要,那我就给安排到老马号放羊去。”
老爹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