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把汉献帝弄到许县后,荀彧当侍中,代理尚书令。
这样荀彧又与刘协建立起了君臣关系。
所以理论上,这时的荀彧便成了曹操的“故吏”。
按照当世的政治道德,荀彧要同时对曹操和刘协负有臣子的义务。
也就是面临双重的忠诚。
荀彧的君主是曹操时,他尽心尽力为曹操出谋划策,没什么好说的。
当曹操和汉献帝的利益一致时,荀彧也不存在什么道德困境,好好干活就完事了。
干一份活儿,两个君主受益。
但当曹操和汉献帝的利益不一致时,荀彧就陷入了道德困境。
而荀彧又恰好是一个对自己要求特别高的人,不允许德行上有污点,也就不会打马虎眼。
那这就要求他必须选一个人来忠诚。
荀彧最终选择了汉献帝刘协。
所以,要概括荀彧与曹操的关系就是——
荀彧允许曹操做霍光,但不允许曹操做王莽。
“……此事势在必行。”
曹操对郭嘉说道:
“奉孝为孤分析了称公的好处,但尚有一点,奉孝并未提及。”
“哦?”
郭嘉眉梢一扬,忙问,“不知是哪一点,嘉愚钝,还请魏公赐教。”
曹操一捋胡须,目光向南方望去,喟然叹道:
“今刘备非复昔据徐州之时,已据五州之地,拥甲百万之众。”
“吾魏欲与之抗,诚难矣。”
“故言盟友,一者刘表,二者孙权。”
曹操起身踱步,指舆图道:
“此二辈,尤以刘表最强。”
郭嘉颔首,随声附和道:
“刘表据荆襄,带甲十万,水军精锐,确可牵制刘备。”
曹操却是一声冷笑:
“刘表虽强,但性多疑,内用蔡瑁、外倚黄祖,其势实分。”
“孤只恐结盟不固,难如刘玄德之协力,共发强势耳。”
虽然这也是曹刘同盟,但曹操也清楚。
跟刘表的同盟,肯定比不上跟刘备的结盟。
“……莫非魏公是想。”
郭嘉反应敏锐,很快便明白了曹操的意思。
曹操颔首,似心有灵犀一般,肯定了郭嘉的猜想。
“刘备以疏宗称王,孤以汉臣称公。”
“皆钻汉制之隙,塞天下悠悠之口耳。”
刘备并非刘秀子孙而称王,这违背了东汉的“潜规则”。
但明面上,人们无法指责什么。
毕竟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