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迁,显然是表明要将战略中心向黄河一带拓展。
通过资源的倾斜,方便将来配合刘备南北夹击,全吞河南之地。
做出这个决定以后,李翊一面通知渤海众官员,举家搬迁至邺城。
一面使徐晃领兵,护送自家的家眷到此。
最后,便是上书刘备,请求制定《齐律》,也就是重新制定统一的法律。
其书略曰:
“臣翊谨奏:”
“窃惟河北新定,而袁氏遗毒未消。”
“豪强兼并,黔首流离。”
“猾吏舞文,冤狱丛生。”
“非雷霆之法,不足革积弊。”
“非日月之明,难照覆盆之暗。”
“”昔萧何入关,首收秦律。”
“今大王功盖桓文,宜定非常之制。”
“乞颁《齐律》,使吏知所守,民知所避,豪右知所惧。”
“如此则,王化可昭于燕赵,政基可固于磐石。”
“若待岁月自化,恐生肘腋之患。”
“昔贾谊哭于宣室,晁错削藩酿祸,皆因因循苟且之故。”
“臣虽不敏,敢请大王。”
“法立则奸消,律明则威重。”
“建安十三年夏六月,丞相臣谨上。”
刘备此时正准备返回徐州,启程前方得李翊之书。
仅思考了半晌,便批了一个“准奏”二字。
或有人谏道:
“今齐律大备,李相何为更张?”
“夫法者,国之权衡,数易则民疑。”
“昔萧规曹随,汉室以安。”
“秦法朝夕改,二世而亡。”
“愿丞相但损益条文,毋废旧典,则上下相安,政令可久。”
这些人的意思,就是嫌弃李翊太能够折腾了。
重新颁布法律,这会极大增加政府的工作量。
人人都有些畏难嫌麻烦。
所以便建议刘备说,既然李丞相觉得原来的法律不好,那就让他直接增减就可以了。
何必大改,乃至重新颁布《齐律》呢?
刘备乃解释说道:
“寡人巡行河北之时,察其吏治,弊窦实多。”
“涤除袁氏余秽,其小者也。”
“整饬方州纲纪,其大者也。”
“卿等皆股肱之臣,当此之际,岂可苟安畏事?”
“宜各砥砺奋发,共济时艰。”
“若复怀怠惰之心,非社稷之福也!”
刘备此次来河北,也发现了河北官场问题很严重,确实需要整顿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