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坊>综合其他>文物贩子在唐朝> 第二十八章 驿路邮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八章 驿路邮程(3 / 4)

开支不小。”

卢鸿道:“这有何妨。既然开通私信,只需按远近,收取部分费用便可。以范阳至长安而言,若一信收十文钱,现在的情况,只怕每日不有百余封。算下来便是一贯钱,一年便有三百余贯。以此费用,便再加人马也尽够了。如此一来,百姓方便,朝廷更能节省开支。岂不两便?且这样增加人马,信息转运只会更为迅速,只要分好公私信包,绝不会误了要事。”

高阳公主听了,眼睛一亮,但随便又摇头道:“此计虽妙,但收取费用,难免有与民争利之嫌,御史台那边,怕不好办呢。就算是各家报纸。也不好说怎么评论。”

卢鸿胸有成竹地道:“公主无需为此担心。这驿路邮件,各道多少不均。如范阳地方信件往来颇多,收取邮费自高;其他边远如陇西等地。亦开通邮路,所得怕便入不敷出。朝廷便可以此为补贴,所谓取之于民,入之于民,怎有争利之说?至于各家报纸,这邮路一开,最受益地便是报坊了,他们的稿件及报纸。来往就方便得多。因此只要看明白的,只会支持,怎会反对?”

高阳公主听了卢鸿之说。连连叫妙。言道待回返长安,第一件事便是促成此事,以解书信往来之难。

卢鸿及高阳公主地这番商议,虽然简单,但事后邮路建成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大唐地通信网络初步建立。为各地信息往来提供了方便。自此之后,各家报坊的报纸能以更快的速度送达大唐各地。边远地方由此可以在较快的时间内了解朝廷及内地发生的各类事件。而各家报社,在经此集体出访范阳之后,逐渐开始习惯出走四方重镇采访新闻,继尔又纷纷在外建立网点,以为采集消息,发售报纸,影响更见扩大。

而受益最大地,便是《京华杂谭》那后台胡商。邮路初开不久,他便又开了一家新报,起名为《商报》。这报纸虽然名为商报,但实为各地物价信息。他在各地派了人,专门收集物资需求及物价情况,而后汇总成篇,印制成报纸发售。这份报纸印量虽然不大,受众面也小得多,但价格十分高昂。虽然如此,但却是各家商人必订地报纸,其中商机,往往会给动手快的商人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这份报纸虽然发售面不大,但在富豪中地影响,却是极高。

就连朝廷对这种统计各地物价的报纸,也极感兴趣。待到后来,随着邮路方便,朝廷内也专门在各地设置了采访使,逐日将各地信息上报后,汇总统计,提交给决策部门之用。

同去年一样,在今年春节过后不久,太极书院又推出了修订后的《数学典》,以及多种格物类、化学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