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坊>都市言情>最终诊断> 529.死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529.死因(2 / 5)

【e/a】。

二、非药物治疗

注意去除或避免诱发、加重咳嗽的因素。

1.避免接触过敏原、受凉、烟雾的环境【b】;

2.对鼻窦炎可进行鼻腔灌洗、选用减充血药;

3.体位变化,改变食物性状,少量多餐等对gerc有效;

4.对气道异物者则应及时取出异物;

5.药物诱发性,咳嗽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停药;

6.对心因性咳嗽则可给予心理疗法;

7.及时接种疫苗,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和呼吸道感染。

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对抗入侵病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体温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呈现正比关系,但是发热过高或长期发热可以影响机体各种调节功能,从而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因此,对确认发热的儿童应积极查明原因后对症治疗。

小儿发热的原因与年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一定关系,也可以与性别、昼夜变化、季节变化、饮食、哭闹、气温以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有一定关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体温稍微有升高的迹象,并不一定有病理意义,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举止来进一步判定是否存在发热情况。

发热按照时间长短可以分为四类

1.短期发热:发热

2.长期发热:发热≥2周,有的无明显症状与体征,需要进一步做辅助检查进行确诊的;

3.原因不明发热:指持续发热或者发热间歇超过3周,经过体检以及常规辅助检查不能确诊的;

4.慢性低热:指低热持续1个月以上的。

小儿发热的病因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种

1.感染性疾病:是发热的的首要原因,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以及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其中以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为常见。

2.非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淋巴瘤、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某些致病因素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的情况,使得体温升高,这就是常说的中枢性发热。主要包括物理性、化学性、机械性三方面,物理性常见于中暑、化学性常见于重度安眠药中毒、机械性常见于脑出血、脑震荡等。

以上各种原因可以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致使其功能失常而引起发热,其中高热、无汗也是这类发热的特点,需要加强注意。

对于发热的治疗,有些患儿家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