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坊>都市言情>最终诊断> 580.我还是很善良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580.我还是很善良的(2 / 5)

年自己去辛辛那提医院学习时,当时只有一栋楼,而现在已经矗立起三栋科研楼了。辛辛那提作为一家全美排名第三的儿科医院,只有五六百张床位,但他们做到了临床很小、科研很强,著名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就是该院发明的。

“他们制度和我们不一样”,舒强介绍,国外医院科研经费多,且可自行决定怎么花,包括可用于支付工资等,因此医院对此没有负担,只需提供场地即可,国内在这块还是欠一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他说,目前只能随着国家进步,强化意识,努力在临床上发力超过。

“人才难题是最大挑战”

“人才最重要,如果没有优秀人才,再好的平台、想法,也没人去推动实现。”

谈及儿科人才,舒强脱口而出这句话。

为了解决普遍存在的儿科人才稀缺难题,浙大儿院算是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

不妨先从医学院人才培养说起。

“十三五”期间,医院还下大力气从学生阶段开始培养儿科人才——成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儿科学院,对儿科人才进行全链条式职业发展培养,打造了从医学生在校教育到毕业后规培、专培以及在职继续教育的闭环。

“这些都在儿科学院组织下开展,以此为高水平儿科人才培养提供很好的基础。”舒强说。

业界周知,儿科医院向来收入少,政府补贴也很有限。为了人才培养,浙大儿院想方设法多途径地吸引“活钱”,包括企业的、社会的、政府的、个人的。而浙大儿院近两年“双中心”平台的获得,更是极大地推动了这类公益性资金的注入。

206年,浙江大学成立“儿科人才培养基金会”,希望通过社会基金等形式,为儿科人才培养提供资金支持。很快,香港邵逸夫基金兑现承诺把捐赠给浙大3000~4000万港币,用于浙大儿院人才培养,并追加7000万港币,总共个亿港币,系统地用于儿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

“这个亿资金使用灵活度比较大,儿童医院提出需求,经过基金理事会批准通过即可。”舒强说,目前这笔钱主要用于人才引进——医院在“十三五”期间引进了六七十位科研人才,这笔资金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支撑,避免影响医院内部医生的收入和绩效。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最大力度吸引争抢人才,浙大儿院对人才的引进政策,既有共性的高薪引人,又有个性化的“一人一策”,万一在博士期间科研产出不够、能力尚有欠缺,允许有过渡阶段。

此外,像即将开建的莫干山、义乌两个院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