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许多烟花爆竹制作技术一直沿用至那面的世界。
南宋民间的鞭炮制造非常发达,种类上也很多,大家在街上也看见过好几批游商拎着筐贩卖,当时看见了,但是因为那时光顾着为弄到青铜器高兴了,谁都忘买了。
回到纪家邸店后,大家才想起来这事情,又匆忙叫店小二出去代买,倒是很快买回来了几样。
毕竟,现在快过年了。
他们当时撕破了烟花爆竹外面裹着的草纸后,一检查那火药,大为失望,这最多是只能算低端燃烧的**……
他们点燃了后,果然是冒着浓烟燃烧了,从速度看,这个可当不成火炮和火铳的发射药。
它各项纯度和配比可能不是很好。而且肉眼可见,木炭颗粒就有些大了。
大宋早在神宗时代,设置了军器监,总管京师各州的军器制作,规模宏大,分工很细,其中有“广备攻城作”,即国防工场,其中就有专门研制火药的作坊。
从此火药制造的进步很快,到了北宋末年,便已有“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性很强的武器,表明那时对于提纯硝硫已经很有经验了,但这只能是相对的。
据北宋抗金将领李纲的自述,靖康元年他曾用霹雳炮击退金兵对汴梁的围攻。其时的炸/弹已是以铁作外壳,威力极大。
据《金史》描述,这种炸/弹“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以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
但是,为什么没有达到质的转变呢?
原因在于火药发明之后,设计师和匠师们就一直想不断改进它,设法增强它的威力。
除了火药配方的调整外,更关键的是提高硝石、硫磺的纯度。
可是关于硝石的提纯,直到宋代仍无很大改进,只是简单的煎淋加上蒸发浓缩加上重结晶。
两人没有稀得用牙郎,因为他们发现,这两样东西,要是到药店去买,质量能更好一些。
临安的药铺主要集中在炭桥以西,那条路上,两边的药铺幌子如树林一样多。
郭勿语介绍完毕后,心里有些不开心。
他不愿陪着宋主家,可是他却非要自己了。
为何不选鲍威?
他们路过果子店时,宋主家眼睛都不看一下,那里的甘橘、甘蔗和各色干果,都是极好吃的。
他们路过茶坊时,宋主家的眼睛还不看一下,那里各色的茶药汤,盐豉汤、荔枝圆眼汤、湿木瓜汤、白梅汤、乌梅汤、桂花汤、薄荷汤、枣汤、快汤……都是极好喝的。
他们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