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祖队长正和自己的助手在翻晒着蘑菇,这是他们巡山时顺手摘的。
他们可能拥有这个时空最好的野外生存能力,都是专门训练过。
黄祖队长的助手问道:“那些老家伙不偷偷看我们了?”
黄祖队长头也不抬地说:“你看那远处的树枝都不乱动了他们定又会为报纸的事情吵架去了!”
黄祖队长高兴地发现,自从他把一叠叠报纸白白让那帮子老家伙们看去后,他们就再也不是铁板一块儿了!
他们总是为一则报道或是一篇文章就争论起来,还往往找黄祖队长来论理,最后常以他的判断为正确因为他才是流求人,还是一个头目呢。
他们首先就为了流求的“科举取士”的方式争论起来。
那是一篇关于流求公务人员录取考试的通知。
他们事先问过黄祖队长,那个就是选拔官员及行政人员的考试他们理解成开科取士,也不能算错误。
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那些老者们相当支持,这是自从有隋唐以来,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这里简单提一下科举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这个民族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采用过多种方式,选拔其所需要的人才。
夏、商、周采用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其结果是“龙生龙,凤生凤”,平民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与政治几乎无缘。
汉朝以“察举”和“征辟”制取代世袭制,由州、郡地方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经朝廷考察后授其官职,或由皇帝特诏选任官吏。
这自然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由于掌握选官大权的官僚们注重门第,官官相护,徇私舞弊,用人问题仍不能得到很好解决,以至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等严重问题,出身底层的优秀人才难以被选拔上来。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这在当时多少改变了州、郡地方长官随意左右、受贿营私的状况,选拔出一些比较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
但中正官到后来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家世、门第成为评定官员的唯一标准。“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它实际上已成为大地主、豪族势力控制选官的工具。其结果必然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中小地主只能做些小官,平民百姓均被拒于官场之外。
从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