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和刘伯温暗自腹诽时,朱皇帝却已经翻出了宁阳县和高丽生员的答卷。
脸色阴晴不定的把诸多答卷都看过之后,朱皇帝忽然长叹一声道:“善长兄,青田先生,你们说,这科举还有办下去的必要吗?”
李善长和刘伯温互相对视一眼,随后便一起摇了摇头。
科举的本意是为了选才。
可是选出来的这些生员们满脑子都是效两汉之宽大,就差直接说再搞包税制,这些人还能算是“才”吗?
如果不算,那科举还有什么意义?
就为了让他们祸害百姓?
李善长觉得还不如允许各个衙门自行招募人手,毕竟还有御史台盯着。
正当李善长琢磨着该如何解决各个衙门缺少人手的问题时,朱标却忽然说道:“父亲,罢了科举,那么举荐制是不是也要废除?”
朱皇帝微微一愣,问道:“举荐制?”
朱标毫不客气的点了点头,指着站在朱皇帝身后的二虎和陈忠说道:“孩儿认识他俩,认为他俩有大才,应该出仕。”
朱皇帝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大明初期,因为面临人手短缺的问题,确实是有察举制的存在。
说得简单直白一些就是官老爷们可以推荐他们认为有学问的人当官。
整个察举过程,大概就是官老爷们向朱皇帝推荐某个人,朱皇帝再把这个人召到京城来进行奏对考核,考核通过后就能授官。
而朱标刚刚提出来的问题,恰好直接戳中了察举制最大的隐患。
官老爷们所推荐的人,必然都是他们认识或者认为比较不错的人。
这个过程中,太容易牵扯到利益的交换了。
可是真要废除察举制……
李善长忽然拱手说道:“上位,臣以为殿下言之有理。”
刘伯温也同样拱手说道:“臣,附议。”
朱皇帝嗯了一声,望着朱标问道:“废科举,罢察举,朝廷上所缺少的人手该怎么办?”
朱标笑了笑,说道:“布政使司缺少官吏,可以从治下的府里选拔。”
“府衙缺少官吏,可以从下辖的各个州县当中选拔。”
“州县缺少官吏,则可以由吏房从分设到各地的国子监中招募。”
“招募过程很简单,无非就是给他们出题,合格的再由州县正印官和吏房乃至于地方御史衙门的人进行面试,试职三个月,合用则留,不合用则去。”
“如此一来,就会有许多读书人当不上官,也没有当官的机会。”
“至于他们去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