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固定,配合激光笔做一个简易光路检测装置。”刘好仃一边说一边动手调整角度,“虽然精度比不上专业设备,但至少能看出个趋势。”
“这……可以试试。”小张赶紧去找支架。
几分钟后,他们搭出了一个简陋却有效的测试装置。屏幕上显示的图像虽然粗糙,但足够让他们观察到材料在不同角度下的透光变化。
“看起来,这种材料在特定温度下确实会出现透光异常。”小张盯着屏幕,“像是突然‘活’了过来。”
“记下来。”刘好仃点点头,“回头再找找有没有类似的记录。”
下午的时候,刘好仃又联系了之前合作的一家电子公司,借用了一台便携式光谱分析仪。虽然只是临时借来的,但有了它,实验数据立马精确了不少。
“刘哥,这玩意儿真管用!”小张兴奋地说,“比我们那台老家伙强多了。”
“别高兴太早。”刘好仃提醒道,“这只是第一步,还得看能不能复现结果。”
回到办公室时,天已经黑了。
他坐在桌前翻看今天的实验记录,脑海中不断回想着那些数据和现象。新材料的表现很有趣,但也带来了更多问题:它的稳定性如何?成本会不会太高?能不能批量生产?
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但他知道,只有一步步试下去,才能找到方向。
第二天早上,刘好仃准时出现在会议室。
“大家都来啦?”他环顾一圈,看到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点疲惫,但眼神里透着兴奋。
“今天我们开会,主要是统一思路。”他说,“接下来要做的,是筛选出最有潜力的技术路径。”
“刘哥,我和几个年轻人想尝试一种全新的复合结构。”王海开口,“但老李他们觉得太冒险。”
“老李呢?”刘好仃看向角落里的老技工。
“我觉得还是稳妥点好。”老李挠了挠头,“新技术风险太大,万一失败,时间和资源都浪费了。”
“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刘好仃没急着表态,“但创新和稳妥之间,其实并不冲突。”
他站起身,在白板上写下两个词:“可行性”、“成本控制”。
“我们就从这两个维度出发,给每个方案打分。”他说,“谁得分高,就优先推进。”
“听起来公平。”王海点头。
“另外,我们可以把不同的方向拆成多个小项目,让不同小组同步进行。”刘好仃继续说,“这样既能鼓励探索,又能控制整体风险。”
会议室里议论声渐起,气氛活跃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