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等等。”刘好仃摆摆手,“还有最后一项结构稳定性测试。”
这项测试是最耗时的,因为它需要模拟极端环境下的玻璃表现。比如高温、高压、震动、冲击……每一样都要精确记录。
“设定温度750℃,持续十分钟。”刘好仃一边操作一边说,“然后切换至-20℃,保持五分钟后加压测试。”
“明白。”结构组组长点头,“我们会全程录像,确保数据可追溯。”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屏幕上。当最后一个数据跳出来时,现场一片寂静。
“怎么样?”王海忍不住问。
“结构无裂纹,形变小于0.05mm。”组长念完结果,脸上露出笑容,“完全符合标准。”
这一刻,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像是绷了很久的弦终于得到了释放。
“干得不错。”刘好仃环视四周,看着一张张疲惫却充满笑意的脸,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大家都辛苦了。”
“刘哥,这次是真的成功了吧?”小张小心翼翼地问。
“你说呢?”刘好仃反问他一句,嘴角微微扬起。
小张愣了一下,随即笑出声来:“我感觉……我都能飞起来了。”
“别真飞。”刘好仃拍拍他的肩膀,“还得整理数据呢。”
笑声在实验室里回荡,驱散了所有沉重的情绪。虽然这只是一个小项目,但它代表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对于这群人来说,这是从失败中爬起来的证明,是对坚持最好的回报。
正当大家沉浸在喜悦中时,王海忽然指着角落里的一个旧检测仪说道:“刘哥,你看那个。”
那是一台被淘汰多年的设备,标签上写着“2018年淘汰”,外壳已经积了层灰,按钮也有些生锈。
“怎么了?”刘好仃走过去,顺手擦了擦上面的灰尘。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初我们用了它,会不会早就发现问题了?”王海轻声问。
“也许会,也许不会。”刘好仃摇摇头,“有些路,只有走过才知道哪里有坑。”
“说得像个哲学家。”王海笑了。
“我不是哲学家。”刘好仃耸耸肩,“我只是个干活的。”
正说着,小张拿着打印好的最终报告跑了过来:“刘哥,全部数据整理好了!要不要现在发给李主任?”
“先不急。”刘好仃接过报告翻了几页,目光停留在“响应延迟:0.37s”那一栏。这个数字让他想起了几天前在旧实验日志里看到的那句话:
“若温控波动超±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