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下来。
“我知道,有些人觉得老员工干了几十年,不需要学什么新东西。”刘好仃环视一圈,“但现实是,我们引进的新设备越来越多,工艺要求也越来越精细。光靠经验,已经不够用了。”
“那怎么办?”一位年纪较大的主管开口。
“我们要开始系统的培训计划。”刘好仃语气坚定,“第一步,就是找出到底哪些地方最薄弱,需要补课。”
有人小声嘀咕:“培训哪那么容易?谁来教?怎么安排时间?”
“这些问题,我会一个个解决。”刘好仃笑了笑,“但前提是,我们都得承认——现在确实有问题,而且不能再拖了。”
会议室内一片沉默。
这时,一个年轻主管举手:“如果能有一套系统的课程就好了,至少让大家知道从哪里开始学。”
“这个建议很好。”刘好仃点头,在笔记本上记下,“我们可以先从技术岗开始,梳理出核心技能清单,然后逐步推广到其他岗位。”
接下来的几天,刘好仃带着几个骨干成员,开始着手制定初步的人才培养方向。
他们在会议室墙上贴了三块白板,分别标注为“操作类”、“管理类”、“技术类”。
“操作类岗位,主要是熟练度和标准化操作。”刘好仃边写边讲解,“比如切割、打磨、装配这些工序,必须确保每一个动作都符合标准流程。”
“管理类呢?”有人问。
“管理类更侧重沟通协调、团队带教、目标执行。”他顿了顿,“尤其是基层管理者,他们才是连接一线和管理层的关键。”
最后是技术类,这块内容最多,也是最难梳理的。
“这里包括设备维护、参数调试、工艺优化……”刘好仃一边写,一边思考,“还有未来可能要用到的新技术,比如AI辅助设计基础。”
他刚写下这几个字,旁边的年轻技术员忍不住问:“刘工,咱们真要学这个?”
“为什么不?”刘好仃笑着反问,“科技发展这么快,咱们不能一直停留在手工计算的时代。学会了,将来还能用AI帮我们优化玻璃结构、预测材料损耗,省事又高效。”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笑。
“不过这事急不得。”刘好仃收起笔,“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先摸清大家的基础,再一步步来。”
那天晚上,刘好仃回到家,坐在阳台上喝茶。深圳的夜风有点凉,但他心里却是热的。
他想起白天那个反复被退回的工艺调整单,签着“李明”的名字。小伙子眼神里的那种无助和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