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新做的样品玻璃放在桌上,作为交流时的小道具。
座谈会当天,几位老客户陆续到场。虽然是个小场合,但气氛意外轻松。大家喝着茶,聊着天,从玻璃厚度说到包装方式,话题渐渐深入。
一位年长些的客户端起茶杯,笑着说:“刘师傅,说实话,我们合作这么多年,最佩服的就是你这种亲力亲为的态度。”
刘好仃笑了笑,没接话,只是认真记下了每个人的发言。他在表格上勾勾画画,标注重点,心里已经有了大致方向。
会议结束前,那位年长客户忽然补充了一句:“你们以前有个小李,挺勤快的,现在怎么没人主动联系了?”
这句话让刘好仃心头一动。他点点头,说:“我们会安排专人跟进。”
等人都走了,他才坐下来,翻开笔记本,把这句话记在最后一页,旁边画了个小小的问号。
那天晚上,他独自坐在办公室里,电话一个个拨出去。三位老客户,只有一位愿意接听。对方是个做门窗生意的老主顾,聊得很坦诚。
“其实我们也不是要你们马上改什么,”对方语气平和,“就是希望你们能更主动一些,了解我们的需求,而不是等我们来找你们。”
刘好仃听得认真,一边记笔记一边点头:“您说得对,是我们服务这块做得不够细致。”
挂掉电话后,他靠在椅背上,望着天花板出神。窗外的夜色已经深了,远处厂房的灯光星星点点,像极了小时候老家屋顶上挂着的灯笼。
他突然想起白天座谈会上那个便签纸——一张夹在投诉信里的模糊纸条,上面写着“王总要的是定制化服务”。字迹潦草,但清晰可见。
“定制化……”他喃喃自语,“这个词现在听起来,好像不那么陌生了。”
第二天一早,他召集了几位负责售后的员工,开了个短会。
“客户的需求越来越细,也越来越讲究体验。”他说,“我们要转变思路,不能光想着怎么把货卖出去,还得想想怎么让他们买得舒服、用得安心。”
有人提出资源有限的问题,他也点头承认:“确实,我们现在人手紧张,经验也不够足。但没关系,我们可以一步步来。先从调研做起,摸清客户的实际诉求,再慢慢调整服务流程。”
会议结束后,他走到厂区的休息区,看见墙上还贴着去年的安全标语,角落里果然有一张被撕掉一半的名片,隐约能看到“深圳南华建材”的字样。
他蹲下身,捡起那张残片,轻轻摩挲了一下。
“看来,咱们得走出去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