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样?”刘好仃看着墙上的计时表。
“比上次强一点。”王师傅擦汗,“但还是有点乱。”
“关键是实操经验不够。”小林点头,“光看流程图和手册,真遇到事还是会懵。”
“还有就是各部门之间的配合节奏没练熟。”李姐补充,“就像打篮球,传球路线没练明白。”
“那我们就加练。”刘好仃语气坚定,“从明天开始,每天午休前安排二十分钟的‘危机应对小课堂’,由各组负责人轮流授课,重点讲自己负责的那一块内容。”
“还要加上实操训练。”小林建议,“比如让员工闭着眼睛背一遍操作步骤,或者蒙着眼睛摸设备。”
“这主意不错。”王师傅笑,“我当年学修车的时候,师傅就让我靠手感拧螺丝。”
“另外,”刘好仃顿了顿,“我们要建立一个‘危机应对经验库’,把每次演练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都记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听起来像武林秘籍。”李姐调侃。
“那就叫它《玻璃厂危机宝典》。”小林打趣。
众人哄笑起来,气氛轻松了不少。
第二天中午,培训正式开始。
第一节课由小林主讲,主题是“设备故障应急处理”。他搬了个工具箱上来,里面全是车间常见的零件,每个上面贴了标签。
“现在假设你们看到这个温度传感器数值异常,第一步该做什么?”他拿起一个零件,“别急着拆,先确认是不是误报。”
“然后呢?”有员工问。
“然后上报,同时启动备用系统。”小林回答,“如果备用系统也没反应——”
“那说明你得去买彩票了。”王师傅插话。
全场大笑。
接下来几日,类似的培训陆续展开。环保部分由李姐亲自讲解,她还带来了之前收集的环保标准资料;供应链部分王师傅用“缺料就像炒菜没盐”的比喻让大家记得特别牢;网络舆情部分则由刘好仃亲自上阵,他强调沟通的重要性,甚至当场模拟了一场“负面评论爆发”的场景。
几次联合演练下来,团队的整体反应速度明显提升。
有一次模拟设备故障,现场负责人不仅迅速启动了预案,还在三分钟内完成了备用泵切换,效率比上次快了一倍多。
“厉害啊!”刘好仃在复盘会上夸道,“看来大家是真的把东西学到手了。”
“还不是因为培训太实用了。”李姐笑着说,“我现在做梦都能说出环保指标数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