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从百叶窗的缝隙里漏进来,在办公桌上织出一道道金线。刘好仃正坐在桌前,手里握着一支红色记号笔,面前摊开的是一份密密麻麻的客户反馈汇总表。
“这数据量比我想的还多。”他喃喃自语,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时钟——刚过九点,阿梅和小周已经坐在对面,各自面前堆着一摞打印好的资料,像两座小山。
“我数了一下,电话回访部分有137条,问卷81条。”阿梅一边翻页一边说,“光是‘服务态度’这一块就占了快四分之一。”
“看来我们在这方面得好好反思一下。”小周点头,“有些客户提的意见挺直接的,比如‘客服说话太快听不清重点’、‘售后回复慢得像蜗牛爬’。”
刘好仃笑了笑:“这说明人家愿意说实话,咱们得珍惜。”
三人低头继续整理,办公室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声音,偶尔夹杂几句低声讨论。窗外的车间依旧轰鸣,玻璃在传送带上滑动的声响像是某种背景音乐,节奏分明,却又让人安心。
“刘哥你看这个。”阿梅突然举起一张纸,“有个客户反复提到‘包装设计不够环保’,而且他还特意备注‘如果能改成可回收材料,我会考虑长期合作’。”
“这人眼光挺长远啊。”小周凑过去看,“说不定是个潜在大客户。”
“嗯。”刘好仃点点头,用红笔在那句话下面画了个圈,“这类反馈我们要特别标注出来,后续优先处理。”
他们花了整整一个上午,终于把218条反馈按内容分成了几大类:产品质量、服务态度、产品功能、外观设计、包装环保性……每一类下又细分了子项,方便后续分析。
“分类完成,接下来就是解读这些‘客户语言’了。”阿梅伸了个懒腰,“有些话真是看得我一头雾水。”
“比如?”刘好仃问。
“比如这条:‘你们的产品看着不错,但用起来总觉得差点意思。’”她念完自己都笑了,“差哪儿?怎么差?咱总不能去猜吧。”
“所以才要深入分析。”刘好仃拿起一份电话录音记录,“我们得还原当时的语境,看看客户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
于是,他们开始逐条分析那些模糊或模棱两可的反馈。有的通过回放录音找到了上下文;有的则需要进一步确认,便被单独列了出来。
“这条得再联系一次。”小周指着一条记录,“客户说‘希望颜色更丰富一点’,但我们不清楚他是想要更多基础色,还是想要渐变色或者特殊定制色。”
“那就备注上,下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