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
果然,当天人流不少,但真正驻足体验的寥寥无几。
倒是有个穿汉服的女孩,在体验区拍了段视频,还发到社交平台上,配文是:“原来玻璃也能这么有趣!”
阿芳悄悄记下了她的账号,打算后续联系。
傍晚收摊时,刘好仃站在展区前,看着空荡荡的展台,若有所思。
“看来我们还是低估了市场的反应。”小林叹了口气,“建材市场太传统了,年轻人根本不来。”
“没关系。”刘好仃弯腰捡起一块掉在地上的玻璃贴片,“至少我们知道哪儿不对劲了。”
第二天,刘好仃召集团队开会。
“我们得换个地方试。”他说,“建材市场不行,我们就去年轻人多的地方。”
“你是说……小区?”阿芳问。
“对。”刘好仃点头,“找一个新楼盘,设个临时展示点,让居民亲身体验。”
“预算够吗?”小林皱眉。
“不够就省着用。”刘好仃笑了笑,“重点不是花多少钱,而是怎么让别人记住。”
于是他们在一个年轻社区里搭起了一个临时展示点,墙上挂满了不同风格的玻璃模块,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教人拼装。
第一天没什么人,第二天来了几个好奇的住户,第三天竟然有人主动拍照发朋友圈。
“你们快看这个!”阿芳拿着手机跑过来,“有个博主转发了我们的内容,说这种玻璃墙特别适合租房改造。”
“不错嘛。”小林兴奋地说,“说明我们这套玩法还是能打动人的。”
刘好仃却没那么激动,他在查看展示点布置时,指着一面空白墙说:“这面墙,得有人来填。”
阿芳掏出手机录了下来,笑着说:“这句话可以当宣传语。”
几天后,他们在另一个社区又设了一个展示点,效果比上次更好。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拼装玻璃墙,并上传照片到社交平台。
“这说明什么?”刘好仃在例会上问。
“说明我们找到了传播的入口。”阿芳回答。
“还不止。”小林补充,“说明我们可以把被动推广变成主动参与。”
“接下来怎么做?”刘好仃继续问。
“继续优化体验流程,让更多人愿意参与。”阿芳说。
“同时加强线上联动,把线下体验转化为线上话题。”小林补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很好。”刘好仃点头,“但别忘了,我们不是做游戏,是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