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他说,“别紧张,就当是喝杯茶,随便聊聊。”
大家点点头,气氛轻松了不少。
只有小林有点坐立不安,时不时看一眼刘好仃手里的笔记本。
“怎么,怕我把你归类成‘不稳定因素’?”刘好仃打趣道。
小林干笑两声:“我就是……不太习惯被人研究。”
“这不是研究,是了解。”刘好仃晃了晃手里的本子,“你们每个人都像一块玻璃,有的透光,有的反光,有的带颜色,我要做的,是看看怎么把这些玻璃拼在一起,变成一面完整的墙。”
“那我是哪种玻璃?”小林问。
“你是那种……阳光照上去会折射出彩虹的那种。”刘好仃笑着回答。
小林愣了一下,随即笑了:“那我还挺特别。”
会议结束后,大家都散了,只有阿芳留了下来。
“刘哥,我能问个问题吗?”她站在门口,声音不大。
“你说。”
“你觉得,我是不是一直都在做执行的事?”
刘好仃看着她,眼神认真了些:“你是做得很好。”
“但我希望不止这样。”
“我知道。”刘好仃点头,“所以才要做这次分析。”
阿芳没再说话,点了点头,转身离开。
刘好仃看着她的背影,心里有些沉重。
他知道,这次调研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团队沟通的问题,更是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也认识彼此。
他翻开本子,写下一行字:
“每个人都想发光,只是方式不同。”
下午,他继续整理数据,试图从这些问卷中找出一些规律。
他发现,团队里有三个人喜欢细节操作,两个人偏爱创意发散,还有一个人,既不想管事也不想被管。
而他自己呢?
他想了想,大概是个“调音师”。
他把每个成员的性格特征、能力倾向、协作偏好都列了出来,贴在墙上,看起来像是一张复杂的地图。
他站在前面,像是在看一幅即将完成的拼图。
就在他准备去打印报告时,小林推门进来。
“刘哥,我在网上查了点资料,关于职业倾向评估模型的。”他递来一张纸,“我觉得咱们可以加个维度,比如‘工作驱动力’。”
刘好仃接过来看了看,上面密密麻麻写了好几种理论模型,还有一些他听都没听过的专业术语。
“你还真是……”刘好仃摇头笑着,“总能找到新点子。”
小林挠挠头:“我只是觉得,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