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老李,还有运输区的调度员。气氛略显凝重,毕竟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例会。
“各位,”刘好仃站起身,环视一圈,“这次会议的目的很明确——我们要制定一套供应链协同方案,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
“信息孤岛?”有人轻声重复。
“对。”刘好仃点头,“比如仓库更新了库存数据,生产区却不知道;生产区安排了出货时间,运输区却没收到通知。这些问题,不是哪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整个系统出了毛病。”
“那你想怎么解决?”一位班组长问。
“先从一张表开始。”阿芳举起手中的表格,“这是我们整理出来的问题清单和责任追踪表。每一个问题都有对应的责任人,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
“听起来不错。”老李点点头,“但我们怎么确保这些信息不会再次滞后?”
“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刘好仃接过话头,“我们不能只靠口头沟通,也不能依赖模糊的记忆。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机制,让信息流动起来,让责任清晰起来。”
“可问题是……”一名调度员犹豫地说,“如果我们这边执行了,其他部门不配合呢?”
“那就一起改。”刘好仃语气坚定,“这个表不是用来追责的,是用来推动改变的。我们不是在找谁错了,而是在找怎么做得更好。”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随后有人轻轻点了点头。
“我觉得可以试试。”小林开口,“至少比以前乱七八糟强。”
“我也支持。”老李拍了拍桌子,“总比天天打电话确认库存强。”
气氛逐渐活跃起来,讨论也慢慢深入。有人提出建议,有人补充细节,还有人主动认领了几个关键节点的任务。
刘好仃在一旁默默记录,时不时插几句引导性的话。他发现,虽然一开始大家还有些顾虑,但一旦开始讨论具体问题,反而变得积极起来。
“你们有没有发现,”阿芳忽然说,“其实很多问题都是相通的。比如运输区等车是因为生产区没准备好,而生产区没准备好是因为仓库缺料,仓库缺料又是因为信息没同步。”
“对。”刘好仃点头,“所以我们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必须从整体来看。”
“那我们优先解决哪两个环节?”有人问。
“原材料信息同步和成品出库调度。”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来,“这两个环节直接影响交付周期,也是司机、仓库、生产三方共同反映最多的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