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冷的。它照进家里,就成了家的一部分。”
她按下暂停键,低头在笔记本上写下:
“玻璃的故事 = 人 + 产品 + 生活”
然后在页脚画了个小太阳。
小张坐在办公室,面前是三块屏幕,分别显示着TikTok、Instagram和Facebook的后台界面。
他正和一位东南亚的KOL视频通话,对方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还夹杂着不少俚语。
“……我觉得你们的产品挺酷的,特别是那个灯,可以加点音乐,再配上点家庭场景,应该会火。”
小张一边听一边记笔记,偶尔点头:“我们会加字幕和配音,确保内容本地化。”
KOL笑着比了个“OK”的手势:“那我们先拍第一条,试试看。”
挂断视频后,小张靠在椅背上,长出一口气。他低头看了眼自己记下的内容,忽然在空白处写下:
“传播不是输出,是对话。”
这是他之前写在便签上的一句话,现在又冒了出来。
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已经快下班了。
“明天,视频就上线。”他自言自语。
视频上线那天,阿芳和小张都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看。
播放量不高,点赞数也寥寥。
“是不是内容太干了?”阿芳皱眉。
“可能。”小张摇头,“我们得调整。”
刘好仃走进来,看着他们的表情,笑了笑:“第一次嘛,很正常。”
“那怎么办?”小张问。
“加点本地元素。”刘好仃指着视频里的一段,“比如,这个节日场景,能不能加点音乐?”
阿芳点头:“我之前录了一段东南亚的民谣,要不要加进去?”
“加。”刘好仃干脆地说,“我们要让他们觉得,这不是一个遥远的玻璃厂,而是一个和他们生活有关的故事。”
小张立刻开始剪辑,把那段轻快的旋律加了进去。
阿芳在旁边看着,忽然听见刘好仃说:“有点味道了。”
她抬头,发现那句话被录进了视频的背景音里。
视频重新上传后,播放量开始上升,点赞和评论也多了起来。
有人留言说:“这盏灯真暖,我想给我妈妈也买一个。”
还有人问:“你们在哪个城市?我也想看看玻璃是怎么变成灯的。”
小张看着这些评论,眼睛亮了:“有点意思了。”
阿芳也在看,她翻到自己笔记的最后一页,上面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