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我们眼光提高了——以前可能就收了,现在一眼就能看出不对劲。”
下午两点,生产线那边传来消息:几位老师傅对新加的质检流程不太买账,觉得“以前这么干几十年都没事,现在突然多三道检查,纯属折腾人”。
刘好仃二话不说,直接去了车间。
他没训人,也没开会,而是搬了把椅子坐在流水线旁,等一位姓王的老工人做完一批产品,才走过去,拿起一块玻璃,在阳光下慢慢转动。
“王哥,你看这个反光面,是不是有点发乌?”
王师傅凑近一看:“嗯,是有点。”
“这不是你手艺问题,是前头熔制温度差了五度。以前没人查,现在我们查了,就能改。”
他顿了顿,声音不高,却像钉子扎进地板:“咱们不是为了应付谁,是为了以后客户摸到这块玻璃时,能说一句——哎,这手感真不一样。”
王师傅沉默了几秒,忽然笑了:“行啊刘师傅,你现在说话都带‘光’了。”
刘好仃也笑:“不是我带光,是你做的玻璃本来就有光,只是以前没人擦亮它。”
当晚,厂里开了个临时培训会,刘好仃没放PPT,而是拎来一个破箱子,里面全是过去五年因为质量问题被退回来的样品。
有边缘崩角的,有透光率不均的,甚至还有一次客户投诉说玻璃里头像藏着头发丝似的黑线。
他一个个拿出来,摆在桌上,像在摆一桌失败的宴席。
“这些都是学费。”他说,“有的花了钱,有的花了脸,最贵的一次,赔了三个月工资。”
工人们看着那些瑕疵品,没人说话,空气安静得能听见空调滴水的声音。
最后刘好仃说:“从明天起,每条生产线设一个‘质量之星’奖,月底评一次,奖金不多,但名字要贴在食堂门口。谁不想吃饭时被人夸一句——哎,这玻璃是他做的?”
第二天,车间里多了几块白板,上面写着当日质量评分,还有工人自发贴上去的便签:“今天零瑕疵!”“擦玻璃比擦鞋还认真!”“老板看不见,但我看得见!”
到了周五,第一批按新标准生产的成品出炉。
检验员小陈拿着放大镜看了半小时,最后抬头说:“刘师傅,这批里头,有两块边缘有点细微划痕,不影响使用,但按国际标准……得挑出来。”
刘好仃没犹豫:“挑出来,单独放一边。”
“要不要修复?”
“先不动。”他走到那两块玻璃前,伸手摸了摸划痕处,指尖微微一顿,“这不是能不能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