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尧臣冷冷瞥去:“究竟是激励士气,还是动摇军心。欧阳永叔,你我心中都清楚。”
“士人清誉,向来系于公心,莫要将天下人都当傻子。”
“你门下曾子固,可还看着恩师的举动呢!”
左首,欧阳修眼中闪过一丝不自然,面上却依旧肃穆。
丹陛之上,赵策英抬手道:“临阵添将,乃兵家大忌。”
“此事,不必再议。”
一锤定音。
王尧臣躬身行礼,退回班列。
欧阳修与吕公著对视一眼,也未再争执,只作俯首帖耳之态。
他们本就没指望一蹴而就。
一次不成,便二次、三次……
不单前朝会给压力,后宫也会劝谏。
反正,迟早有一天,官家扛不住压力,妥协着能把几个国舅塞过去。
国舅都过去了,再过去一些文官不过分吧?
文官里面有一个吕公著,不过分吧?
“还有其他奏事吗?”赵策英问道。
“臣工部尚书余靖有奏,先帝陵墓已然修成,合六月工期……”
夕照染枫,暮色四合。
御书房。
最后一份奏疏批完,朱笔落下,赵策英长长舒了口气。
伸了个懒腰,赵策英双手背负。
“官家,不知今日临幸哪位娘娘?”司礼掌印太监恭谨问道。
皇帝选择临幸哪一位妃嫔,一般是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皇帝自主决定,另一种则是类似于翻牌子。
新帝子嗣稀少,注重子嗣绵延。
临幸于谁,无疑是非常重要。
赵策英往往是两种法子都用一用。
要是有了兴致,主观意愿有意临幸于谁,那就自主决定。
要是眼花缭乱,一时不知该临幸于谁,那就翻牌子。
司礼掌印太监身后,已有一位小太监端着盘子。
赵策英望了一眼盘子,摆摆手:“免了。”
“近来,俊儿身子骨越来越差,且去坤宁宫吧。”
言下之意,自是临幸皇后高氏。
“诺。”
李宪得了指令,一挥手,自有小太监匆匆向着坤宁宫赶去,通知皇后于宫门处迎接君王。
赵策英负手,缓步向着坤宁宫走去。
约莫一炷香,便抵达了皇后寝宫。
“官家。”一入寝宫,高氏万福一礼,眸光温婉。
妃嫔近十人,即便是皇后,受到恩宠临幸的次数也是非常稀少。
如此,自是珍惜新帝临幸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