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紫禁城热浪滚滚,乾清宫前的铜鹤香炉中升起袅袅青烟,却驱不散朝臣们心头的躁动。林乔手持象牙笏板,站在文官队列中,后背的官服已被汗水浸透,但他的目光依然坚定如初。
今日大朝,将讨论他的《请开海禁疏》。
"有本奏来,无本退朝——"司礼太监拉长的嗓音在大殿中回荡。
"臣有本奏!"兵科给事中郑明德率先出列,高举奏折,"臣弹劾户部侍郎林乔妄议开海,违背祖制,其心可诛!"
林乔嘴角微微抽动。果然,保守派的攻击比预想的来得更快更猛。
"郑卿此言过矣。"皇帝的声音从御座上传来,不温不火,"林卿所奏,朕观之颇有见地。开海与否,当以国计民生为重,岂可一味泥古?"
这番话让林乔心头一松。看来皇帝已经倾向于支持开海,至少愿意认真讨论。
"陛下!"礼部尚书严世蕃颤巍巍出列,"太祖皇帝禁海,实因倭患猖獗。今倭寇未靖,若开海禁,岂非引狼入室?"
"严大人此言差矣。"林乔不慌不忙出列反驳,"倭寇之起,正因海禁太严。沿海百姓以海为田,禁其生计,必铤而走险。若开放有限贸易,使良民有路,倭寇自然消弭。"
"荒谬!"郑明德厉声打断,"林侍郎莫非收了海商贿赂,才如此卖力鼓吹开海?"
朝堂上一片哗然。这样的公然指控已经近乎人身攻击。
"郑大人!"林乔声音陡然提高,"下官一心为国,此心天日可鉴。倒是郑大人如此反对开海,莫非是担心断了某些人的私盐之路?"他意味深长地瞥了一眼站在郑明德身后的孙侍郎。
这一眼让孙侍郎面色大变。自从盐商汪家通倭案发后,与盐商集团有牵连的官员都如惊弓之鸟。
"够了!"皇帝一拍御案,"朝堂之上,岂容无端攻讦?开海之事,朕意已决,先在福建月港、浙江双屿两处试行,设海关征税,由林卿全权负责。退朝!"
这个决定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花。林乔跪拜谢恩时,能清晰地感受到四面八方投来的复杂目光——有钦佩,有嫉妒,更有深深的敌意。
退朝时,张御史悄悄凑近:"林大人,恭喜了。不过开海一事触动太大,千万小心行事。"
林乔微微颔首。他当然明白,这场胜利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回到户部衙门,书吏们看他的眼神都多了几分敬畏。能说服皇帝开海禁,这在本朝可是破天荒的头一遭。但林乔顾不上这些,他立即着手组建开海事务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