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坊>历史军事>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225章 根基!国子监改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5章 根基!国子监改制!(2 / 3)

一度成为选官的主流。

尤其在洪武七年到洪武十七年暂停科举考试期间,国子监生被大量地委派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中担任要职,如洪武十九年,“择监生千余人送吏部、除授知州、知县等职。”

正因为如此,国子监才树立了崇高地位,成为天下学子梦想中的圣地摇篮。

不过现在这国子监,倒是有些让老朱不满意了。

眼瞅着李文忠被老朱责问,朱高炽没好气地开口道:“国子监嘛,当学以致用,既然现在有问题,那就对国子监进行彻改革新。”

“炽儿,说来听听!”老朱锐利的目光如鹰隼般扫来。

“首先,需重设监生课程。”朱高炽解释道,“除四书五经外,应增设‘六事’必修:一曰刑名,研习《大明律》;二曰钱谷,教授田赋税收;三曰河工,讲解水利修缮;四曰舆地,熟悉天下山川;五曰武备,了解兵法战阵;六曰农事,掌握桑麻耕种。”

不等老朱开口,李文忠就抚须赞叹道:“好个六事!这在军中,最头疼的就是文官不懂粮草调度,这下可解了燃眉之急。”

太子标听后却露出忧虑之色:“道理虽好,但天下典籍分散,国子监师资匮乏,如何开设这些新科?”

“简单啊,可效仿宋时三舍法,广纳贤才。”朱高炽不慌不忙道,“各州府举荐通晓实务的能吏、耆老,聘为国子监讲席;同时,在监生中选拔成绩优异者,协助授课。如此,既能充实师资,又能激励后进。”

这“宋时三舍法”,就是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推行的教育改革措施,旨在通过分级教学与考核制度选拔人才。

王安石将太学分为三个等级,外舍(初级班)、内舍(中级班)、上舍(高级班),以“养士”与“取士”结合为核心,强化学校的育才功能。

上舍生成绩分三等:上等可直接授官,中等可参加殿试,下等可参加省试,打破了科举取士的单一途径。

而且还与科举制度衔接,上舍生考核分三等,上等可直接授官,中等可参加殿试,下等可参加省试,打破了科举取士的单一途径,可绕过科举直接获任官职,相当于“学校取士”与“科举取士”并行,削弱了科举对教育的垄断。

说白了,朱高炽此策就是借鉴三舍法的“分级培养”与“考核晋升”逻辑,将国子监生按学习阶段与能力分级,结合实务课程(如刑名、钱谷)与历事考核,打破传统“死读书”模式,与三舍法“学用结合”的理念一脉相承,旨在为朝廷输送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朱元璋微微颔首,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