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瞧这船板,拼得严丝合缝,搁在水里三天都不带渗水的!”一个老工匠领着朱高炽等人一边走,一边摸着新船的船帮,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照这势头,再过半年,造福船也不是难事!”
捕鱼的巨大成功像一颗石子投进天津港的水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百姓们亲眼瞧见那十万斤鱼获堆成山,尝到了海鱼的鲜美,更看到了靠海吃饭的盼头——原本只敢在近海撒网的渔民,开始琢磨着往深海走;连些种地的农户都动了心,盘算着凑钱买条小船,跟着渔民学撒网。
这股出海的热乎劲,正好给了天津造船厂练手的机会。
“百姓要什么样的船,咱们就造什么样的船。”先前朱高炽对造船厂管事嘱咐,“渔民说近海风浪小,要灵活轻便的;想往远些走的,就得多装些淡水和干粮,船身得稳当;还有人想搞拖网捕鱼,就得在船上装绞盘、加固甲板。”
于是,造船厂匠人立刻记在心里。
先造一批两三丈长的小渔船,用的是最基础的榫卯拼接,让新手木匠练手熟活儿;再试着造带舱室的中型渔船,加装简易的遮阳棚,供渔民在船上过夜;遇到渔民提的点子——比如“能不能在船尾加个活板放渔网”,老工匠就带着徒弟们在图纸上画、在木头上试,直到做出合用的样式。
每造好一艘,就让渔民们拿去试航,回来反馈哪里不好用——“船舵太沉,女人家转不动”,就改小尺寸;“舱底积水快”,就加一层防漏木板。
工匠们在一次次修改里摸透了“捕鱼船”的门道,从最初的“能下水就行”,到后来能根据海域深浅、渔网大小来调整船型,手艺不知不觉就精进了。
“您看这船,”一个年轻工匠指着刚下水的新船,脸上带着得意,“前两次试航,渔民说船身有点晃,我们照着您给的法子,把龙骨加粗了三寸,这次稳当得很!”
朱高炽看着那艘船在海面上灵活转向,笑着点头:“就是要这样。先把捕鱼船造精了,摸透了木料的性子、拼接的诀窍、抗浪的道理,将来造更大的福船、更结实的战船,心里才有数。”
百姓出海的需求推着船厂往前走,船厂造的船又反过来让百姓走得更远——如此一来,捕鱼的范围越来越广,造船的手艺越来越熟,就像两股拧在一起的绳子,越拉越紧,共同朝着那片辽阔的海洋延伸。
等哪天渔民们驾着船厂造的船,能到从前想都不敢想的远海捕鱼,这造船厂的本事,也就练到家了。
一行人往造船厂最深处走去,越靠近船坞,木料的清香就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