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一座坞堡内会有三四千人,其中青壮也有七八百之多,再加上一些身体较为健壮的妇女,总人数上千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如此规模的兵力驻守一座坞堡,自然是绰绰有余。
而且,坞堡这种建筑在边境地区确实非常实用。
只要能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防御工事。
对于不擅长攻城的胡人来说,坞堡简直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他们根本拿它没有办法。
西河郡的成功经验,无疑给了李渊极大的信心和鼓舞。
于是才有了拿下定襄,云中,五原三郡的想法。
这使得他更加坚定了要拿下定襄、云中、五原这三个郡的决心。
尽管在李渊的大部分官吏眼中,这样做可能有些得不偿失。
毕竟为了安置在西河郡的百姓,太原方面可谓是煞费苦心。
不仅前后投入了四十多万石的粮食,还耗费了数万把刀戟。
即便现在已经到了秋收时节,可他们所收获的粮食仍然无法满足堡内军民的需求,依旧需要依赖太原的供给。
太原每月都要往西河郡北部的一些河谷地区拨粮三万石。
然而,西河郡的道路状况异常恶劣,运输途中所损耗的粮食几乎与所需的粮食相当。
这意味着,太原实际上是在用西河郡所缺两倍之粮来养活那些军民。
如此巨大的消耗,让许多心向李渊的官吏们都深感不满。
一些激进的官员如之前太平道的文吏认为。
有这些粮食,完全可以用来攻打大汉,获取更多的资源和领土。
这不仅能够缓解粮食压力,还能增强自身的实力。
黄都和阎忠等人也曾多次向李渊提及这一点,但李渊却始终不为所动。
李渊依然执着于边地,坚持牢牢把控边地,并源源不断地向边地投送人口和物资。
边郡问题就如同无底洞一般,源源不断的吞噬着并州的钱粮。
正是因为李渊的这种坚持,洛阳朝廷才会对他割据并州的行为坐视不管,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举动。
毕竟,李渊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边地,对于洛阳朝廷来说,无疑是一种削弱自身的行为。
因此,李渊的行为在许多大汉人看来,简直就是愚蠢至极、天真到可笑。
除了少数几个心腹曾苦苦规劝李渊之外,其他那些心向大汉的人,都明智地选择了保持沉默。
就拿李渊颇为器重的钟繇来说吧,李渊从未从他口中听到过哪怕一句劝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