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26章 移民实边(2 / 3)

太原和雁门这两个中转站,源源不断地被运往定襄、云中以及五原。

而负责运输这些粮食的人,正是从太原和上党两地抽调出来的千户所。

为了确保粮食能够顺利运输,太原和上党两地的千户所已经开始向北迁移。

每个月,都有十几个千户所,四五万的百姓负责押送十五万石的粮食北上。

这些粮食首先会被安置在定襄,然后再逐渐分配到云中以及五原等地。

而百姓也将安置在定襄各地。

可以想象,这无疑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不仅需要确保粮食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还要保证其按时到达目的地。

而且,随着迁移的军户数量不断增加,粮食的需求量也会相应地增加。

据估计,等到迁移二三十万的军户后,第一年李渊就需要花费数百万石的粮食,以帮助他们在新的土地上扎根下来。

这样的前期投入无疑是巨大的,但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军户在边地稳定下来。

然而,这也正是历史上许多王朝在后期逐渐丢失边地的原因所在。

并不是因为胡人有多强大,而是因为维护边地的成本实在太高了。

要想守住边地,就必须不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于任何一个王朝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如果李渊不是一个穿越者,没有那种超越这个时代的人对土地的使命感,那么面对如此多的粮食,他恐怕早就毫不犹豫地挥师南下了。

毕竟,南方地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相比之下,收复一个贫瘠的边地不仅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还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钱粮来维护。

这完全就是赔本买卖。

很多人都在骂李渊是傻子。

然而,正是李渊的这一举动,使得朝廷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对关中地区发动战争。

可以说,这其中的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一饮一啄,似乎都有其注定的定数。

经过两个多月的激战,北边的战事终于平息下来。

而此时的并州大地上,呈现出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

南来北往的百姓们如长龙般穿梭于整个并州,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大量的胡人以及边地的豪强们迁移南下,涌入太原、河东、上党等地,而与此同时,大量的汉人百姓则是北上前往定襄郡。

南下的胡人数量多达十多万,而北上的汉人却仅有三四万,这种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感叹。

李渊将汉人迁移到苦寒之地的决定,引起了并州内部一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