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制现如今还不到李渊拿出来的时候。
眼下还需要李渊亲力亲为。
例如,这一次黄都反映的关中流民问题以及府兵问题。
河东郡内的府兵上山捕捉关中流民,这一事件引起了李渊的关注。
通过田令的情报系统,李渊终于了解到了其中的原因。
原来,河东地区的一些将领拥有大量的土地,但佃户却相对较少。
当初分田时,府兵虽然分得百亩土地和两户佃户,两户百姓再加上府兵自身,三户百姓勉强能耕种百亩田亩。
而牙兵们则被分配到了五百亩土地,同时还有五户佃户归他们所有。
而那些基层军官们所拥有的土地数量更是从五百亩到五千亩不等。
如此一来,大部分的牙兵和军官都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耕种这些土地。
但如今的并州的人口被李渊压榨到了极点。
根本没人给这些牙兵以及军官当僮仆佃户。
于是他们就将主意打到了那些从关中逃亡而来的流民。
这些流民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家乡,四处漂泊,生活十分艰难。
于是,一些将领和牙兵们开始相互联合。
他们以清剿匪寇的名义,大张旗鼓地搜山捕民。
实际上,他们的真正目的是将山上的流民全部纳入自己名下,成为自己的佃户。
这样一来,他们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劳动力,还能从这些流民身上获取更多的利益。
当李渊得知这一情况后,对河东龙骧府的牙兵和将领们感到不满。
不是不满这些牙兵和将领的行动。
而是不满龙骧府将领以及牙兵上下勾连,瞒着他这个大将军。
李渊严厉申斥了河东的各级将领。
部分参与的将领罚俸半年,而知情不报的将领罚俸三月。
至于牙兵,他们有没有俸禄,李渊就申斥了一句。
尽管李渊表示了不满,但他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来阻止他们。
毕竟,这些关中流民涌入河东后,占山为匪,给当地的社会秩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李渊也不可能对这种情况坐视不管。
这些关中流民为了生存,不得不抱团取暖,占山为盗。
他们的头目大多是一些破产的地主和深受迫害的豪强,人数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
河东地区多山,这群人藏匿于山中,使得清剿行动变得相当棘手。
若这群人势力坐大,李渊若要清剿他们,恐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