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寒心。
皇甫嵩麾下的大军共有四万之众,但其中真正的精锐仅有两万,其余两万不过是在关中招募的乡勇罢了。
经过两三年与叛军的鏖战,皇甫嵩的军队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一些损失。
不过,他通过在关中招募青壮,及时补充了兵员,总算将军队的建制维持在了四万左右。
而朝廷每月仅仅向皇甫嵩的大军调拨区区五万石粮食。
这看似不少的数量,在经过漫运输过程后,真正到达皇甫嵩手中的粮食,实际上仅仅只有四万石而已。
要知道,在战争时期,大军的消耗是极其惊人的。
通常情况下,一万大军每月就需要消耗三万石粮食。
而皇甫嵩所率领的四万大军,却只有四万石粮食可供支配。
如此巨大的供需差距,无疑给皇甫嵩的军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洛阳对于皇甫嵩大军的态度是何等的苛刻。
这种不合理的资源分配,不仅使得皇甫嵩的军队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更反映出洛阳朝廷对于皇甫嵩及其军队的不重视和不公正对待。
历史上,董卓进入洛阳后,之所以能够仅凭一道诏书,就轻而易举地将皇甫嵩麾下的四万关中精锐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原因就在于此。
洛阳朝廷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令人发指,完全不顾及关中大军的实际需求和处境。
皇甫嵩心中对朝廷的这种举动自然是深感失望,甚至有些埋怨。
然而,尽管心中有所不满,皇甫嵩却始终无法摆脱忠君思想的束缚。
这种思想如同深深烙印在他脑海中的印记一般,使得他在面对朝廷的不公时,仍然选择默默忍受,而不是奋起反抗。
“另外,洛阳还在不断往华阴调兵,两三个月下来,华阴城集结了不下四万的朝廷精锐,后续还有六万,正在从关东各地调集!”
皇甫嵩的话语如同惊雷一般在孙坚耳边炸响。
孙坚瞪大了眼睛,满脸都是难以置信的表情,他喃喃自语道:“这……朝廷哪来的这么多大军?”
要知道,为了应对凉州的叛军,四处奔波,竭尽全力,也才勉强招募到三万兵力而已。
就像皇甫嵩所率领的四万大军,实际上其中只有两万多是朝廷的兵马,其余的都是他在关中地区就地招募的。
而朝廷之所以只给皇甫嵩五万石粮食,也仅仅是按照他麾下真正的朝廷编制来计算的,至于他自己招募的那些兵马,就得由皇甫嵩自己想办法养活了。
然而,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