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8章 敲打黄都(1 / 3)

他们在地方上并未引发太大的混乱,这也算是没有辜负李渊的提拔之恩。

然而,正当李渊对这些县令的表现感到欣慰之时,阎忠却再次提及官员数量不足的问题,这让李渊颇为头疼。

目前,小吏的数量倒是不成问题,李渊完全可以从各地学堂中挑选已经结业的学子来担任地方小吏,让他们跟随经验丰富的老吏学习如何管理地方事务。

但是,如果要进一步扩大地盘,那么小吏的数量显然就不够用了。

就拿并州来说,现有的吏员数量也仅仅只能勉强覆盖整个并州地区。

若是再往其他方向发展,小吏的人手就会明显不足。

不仅如此,技术官僚的数量更是稀缺。

能够真正治理一方的县令之才,在李渊眼中仍然不尽如人意。

毕竟,李渊绝不会像大汉那样,通过卖官鬻爵的方式来填补官员空缺,也不会对购买官职者的治理水平不闻不问。

这种做法所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如今的大汉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因此,李渊对官员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他绝不允许类似大汉的情况在自己的治下发生。

这就使得整个并州的官员们都让李渊感到不太满意。

然而,实际上这完全是李渊过于用后世的眼光要求现在官员所导致的。

眼光实在是太高了。

在阎忠这位传统的汉地官员看来,李渊所任命的那些县令,放在大汉,可都是各个地方的主要官员!

而且,他们不仅有着真正的才能和学问,更是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力、毫不马虎。

可以说,这些县令无论被安排到哪个地方,都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们完全有能力治理好一个郡的事务,毫无压力。

然而,李渊却对他们不满意,这在阎忠眼中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毕竟,阎忠自己之前就担任过县令,他对大汉官员的情况再清楚不过了。

大汉的官员们究竟是怎样的,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所以,当他看到这四十多名县令到任后,如此积极地治理民生问题、解决当地衙门内的纷争,并有效地减轻了州牧府的压力时,他的内心是惊讶的。

如果只是一两个县令这样做,阎忠可能还不会觉得太奇怪。

但现在这四十多名县令竟然都如此,这实在是让阎忠就有些吃惊了。

他不禁感叹,如果大汉的官员们都能像这些县令一样,那么大汉又怎会沦落到如今这般田地呢?

当然,阎忠对于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