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边计划得以顺利进行,还能消除并州的一个潜在隐患。
这些被迁移到并州的老弱妇孺中,最终能够存活下来的,绝大多数都只会是成年的妇女。
所以说,钟明的这一举动并非毫无根据,只是有些难以启齿罢了。
而真正受苦的,无疑是常山郡的百姓。
李渊之所以会采取这样的手段,是因为他需要一个完全忠心于自己的常山郡。
对于那些汉地百姓,李渊始终心存疑虑,认为他们不可靠。
只有那些跟随自己一同造反的人,李渊才会真正信任。
正因如此,李渊才想出了“腾笼换鸟”之策。
要想让常山郡成为自己在河北的桥头堡,就必须将其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绝不能有丝毫的闪失。
因为只有自己人,李渊才能真正放心。
常山郡位于太行山东侧,与并州之间隔着一座巍峨的太行山,这使得两地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
而这种地理位置的差异,也注定了双方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
李渊心里很清楚,如果想要完全掌控常山郡,就必须对原有的势力进行彻底清洗。
特别是那些世家豪强,他们在当地拥有深厚的根基和强大的势力,若不将其清除,日后必定会成为心腹大患。
一旦大军返回并州,常山郡就有可能趁机作乱。
而且,如果此时再有外部势力与之相互勾结、里应外合,那么常山郡恐怕就难以保全了。
即使没有被外敌攻破,也会因为内部的不断动乱而逐渐失去控制,最终沦为并州军的沉重负担。
所以,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李渊认为常山郡必须由自己信得过的人来掌控,这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左路军的进展异常缓慢,这让李渊感到有些焦虑。
相比之下,中路军的表现则要出色得多,前将军周丁率领着他的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向东高歌猛进。
在行军途中,周丁非常谨慎地在各个关键地点留下了小股精锐部队,每个郡留下五千大军坐镇,以确保后路的安全。
对于周丁来说,赵郡、巨鹿郡和安平郡都不过是他前进道路上的开胃小菜而已。
他真正的目标是渤海郡,那里才是他眼中的大餐。
自从魏郡被李渊一番折腾之后,渤海郡便成为了河北地最为富裕的郡,其人口多达近两百万之众。
不仅如此,就连冀州刺史的治所也因为原来的邺城被李渊摧毁而迁至南皮城。
在这种情况下,南皮城成为了一个相对安全且适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