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土了呢。
总之就是一句话,九鼎遗失发生在一千多年前,谁也不知道真相到底如何。
大家可以随便脑补。
更何况这一千多年,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
但此事真正关键的,不在于双方谁的证据更充分,而是天下人愿意相信哪个。
元末动乱数十年,百业凋敝、民不聊生。
天下人早已厌倦了混乱,迫切希望重归一统。
大明已经表现出了一统天下的势头,天下人都将期望寄托在了它身上。
大家自然愿意相信宝鼎就是禹王鼎。
消失千多年的禹王鼎重新问世,代表着天命已经来到了大明头上。
天下就要在大明手上重归一统了。
大明来了,和平就有了,好日子就要来了。
对未来的期望,让无数百姓做出了选择,然后他们开始四处传播这个消息。
这个时候,部分儒生再次加入了战场,甚至不乏大儒。
他们并不是作为反对者入场的,而是支持宝鼎就是禹王鼎。
很多人都不理解,这种事情你们也信?
他们自然是不信的,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学说。
天命是儒家限制君主最重要的手段。
他们希望强化大明身上的天命符号,以此来限制朱元璋。
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他们是小人,想要夺权之类的。
很多人仅仅是希望以此来限制君权,不让君主胡作非为。
不管怎么说,儒生的入场彻底奠定了主基调。
宝鼎就是禹王鼎。
这一下达官显贵们终于坐不住了,不会真是禹王鼎吧?
开始有人上疏,请求皇帝尽快确定宝鼎身份。
有人带头,上疏的人就越来越多。
其实之前就有人上疏,希望派人去检查鼎的情况,尽快确定身份平息谣言。
都被朱元璋以各种理由拒绝了。
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心虚的表现,因而笃定鼎是假的。
这次大家本以为他还会拒绝,已经做好了继续战斗的准备。
哪知,奏疏刚递上去,朱元璋就直接批复了。
同意。
并且还主动提议,群臣自己寻找懂古物的人来检查。
群臣很是惊诧,皇帝咋这么爽快就同意了?
莫非是发生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了?
不过这些都无所谓,宝鼎就在那,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不论皇帝有什么打算,我们只要抓住宝鼎不放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