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了目前存在的困境。
弘历对此无奈一笑。
他承认,现在的准噶尔也是一个实力不小的大国,要不然也不会从康熙打到现在都还没彻底将其打服乃至消灭。
清朝不能在重兵打击准噶尔的同时,还得与罗刹国为战。
历来两线作战都是战略大忌。
尤其是小农经济为主的传统农耕帝国,其经济系统很是脆弱,对气候天时的要求很高。
一旦在天公不作美时两线作战,就会很容易崩。
雍正见弘历笑得勉强,也好心安慰起弘历来:“阿玛知道你有心气,恨不得现在就派人去宰了这罗刹使臣,但越是权势大的人,做事就越是要谨慎,不可冲动,因为其言行若无顾忌,给朝廷造成的损害就会越大。”
“而阿玛作为皇帝,更是如此,一言一行,既可兴四海,也可祸四海。”
雍正没好直接说弘历将当皇帝,执掌最高权柄后,更是要谨慎,也就只说他自己要跟谨慎。
但弘历还是听明白了雍正的意思,而作揖说:“儿臣受教,阿玛训谕的很对!”
接着。
弘历又主动阐述自己的看法:“但儿臣愚以为,掌权者隐忍当是为后发制人,而不是为了隐忍而隐忍,而应当在这期间,下闲棋,蓄大势,使不利变有利。”
“说得好!”
正批阅奏折的雍正夸赞一声,然后转头笑看着弘历:“所以,你有什么想法,大可直言。”
雍正似乎不忍心看着弘历不开心,也有意比以前还要显得开明。
弘历则也大胆直言道:“儿臣请废除名存实亡的逃人法与禁关令,给愿意去垦荒实边的百姓,彻底解除绑缚在他们身上的这些绳索!”
如今,西北青海已平,雍正又借着年羹尧一事,让天下督抚悉为其控制,可谓皇权已极大加强。
所以,弘历在这时候主动提出废逃人法和禁关令,也没什么不适合。
这逃人法和禁关令是清初六大弊政之一,也是影响中华文明向外扩增的束缚。
而弘历之所以说他名存实亡,是因为,逃人法和禁关令在越发严峻的人地矛盾现实情况下,根本无法执行,大量无地百姓与奴仆宁死也要出关逃走。
再加上。
外部势力在康熙、雍正时期的崛起,也让康熙、雍正都对这两条政令的执行要求不高,较为宽松,甚至,康熙一度主动给出关者封民爵,雍正也主动庇护出关流民。
这里面,除逃人法越到后面越是名存实亡外,禁关令还是在乾隆初期再次得到了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