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察院内,右都御史袁泰早早便来到了衙门。
他年近六十,身形干瘦,周身透着一股硬朗坚毅之风。
袁泰乃洪武四年进士,一直在都察院任职。
二十三年,他升任左副都御史,短短数月后,又升任右都御史。
因左都御史之职由詹徽担任,
如今的都察院衙门,袁泰便是实打实的主官。
今日,他匆匆赶来,是为了处理堆积如山的诸多文书。
他坐在衙房中,随意扫了一眼今日要处理的文书,便吩咐一旁等候的吏员:
“去把应天商行的卷宗档案以及一众账目拿过来,本官要查看。”
“是。”
不多时,两名吏员抬着一个木箱子走了进来,
将其放在桌案前打开,一本本将账目取出。
其中一名年长吏员一边拿一边说道:
“大人,昨日我等已整理过一遍,并无疏漏。”
袁泰却始终不为所动,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
待账目全部搬上来后,他才伸手接过,直接翻到最后一页,
当看到最后的数目不过四千两时,他脸色一沉:
“商船走私,里里外外就赚取了四千两银钱,这是把本官当傻子吗?”
吏员连忙恭敬地站在一旁,其中一人解释道:
“大人,这些文书都是锦衣卫送来的。
当初查封官船时,咱们都不在场,锦衣卫说什么便是什么。
等我们再去商船查证时,就只剩下名单上的这些东西了。”
袁泰眼中闪过一丝烦闷,长舒了一口气:
“就算一船只有这么多东西,
你们相信应天商行一年内只走私了这一次吗?”
吏员对视一眼,识趣地低下头,不再言语。
袁泰心中有些烦躁,摆了摆手:
“出去出去,让本官冷静一会儿。”
“是。”
等两名吏员走后,袁泰将手中账本一丢。
身为三司主官,他又怎会不知这背后隐藏的门道颇深。
但让他气愤的是,锦衣卫从头到尾什么都没说。
他甚至都不知道应天商行的那些人与谁勾结,
又是哪些人在背后分润钱财。
若说幕后主使只有刘子贤一人,他是万万不信的。
只可惜,大理寺不想插手,刑部也忙着抄家,锦衣卫更是守口如瓶,他毫无办法。
“若是有这背后名单,日后都察院办事就会容易许多,也不用像现在这般处处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