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两人来往倒也渐熟,谈不上生死与共,却也有了几分交情。
“姜兄总算回来了!我就猜着是今日!”
李文轩笑嘻嘻地凑上来,拍了拍姜亮肩膀:
“家里正巧熬了首乌乌鸡汤,走走走,先去暖一碗,也让我舅舅瞧瞧,我这几日练的新招子像不像个样儿!”
嘴里一串串的,手上也没歇着,话音未落便一把拽住姜亮胳膊,半推半拉地往外拖。
瞧这动作,半点不生分,显然也不是头一回了。
姜亮让他拽着走了几步,低头看了眼自己那包袱,略一沉吟,也就没再挣。
其实在一年前,两人虽说往来不断,却也谈不上亲厚。
尤其是姜亮拳法日精,身板一日比一日扎实,武艺的差距也拉开了。
起初还能你来我往地过几招,后来多是姜亮单方面指点。
李文轩也自知差得远了,渐渐不提“切磋”二字。
直到去年休假归来,姜亮带了根箍着铜环的大棍子,一出手,便惊了县尉司一众新丁老兵。
那趟棍法,出得奇巧,收得凌厉,眼见为实,众人只觉气势如龙、招式如画。
李文轩自那日起,待他的神色便更恭敬几分,殷勤也添了几分热络。
三天两头请他去家里坐坐,饭桌上从不缺药膳汤水。
首乌炖鸡、当归羊肉,说是补气补血,全不打马虎眼。
姜亮起初还有些别扭,推说不便,话里话外都带着点客气。
可那李家上上下下,待人是真热络。
尤其是李文轩那舅舅,堂堂县丞,居然也常出现在饭桌上,谈吐不俗,面色温和,竟也没什么官架子。
不说权势,不提门第,更多是随口提点小辈几句,说得风轻云淡,倒也不觉拘谨。
李家人总说文轩这小子气血大长,全仗着姜亮指点得法,逢年过节都不忘提这一茬儿。
来得多了,姜亮也便习惯了这般往来。
想着大哥在村里头,弄了个古今帮,也常教人些拳脚功夫。
他也就不藏私,除了那门呼吸法和棍法,其余的桩功拳路,一一指点,只当投桃报李。
唯一让姜亮觉着有些头疼、甚至犯难的。
是李文轩近半年来,找自己讨教时,总爱带上他那姐姐。
年长二人一岁,听说是李家的掌上明珠,自小养得温润周正。
性子也确实温和,说话轻声细语,一双眼还带着些笑意,看着倒也顺眼。
可惜不是块练武的料。
桩功学了个把月,站着还歪歪斜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