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坊>游戏竞技>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第11章 石家庄《元氏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章 石家庄《元氏县》(1 / 5)

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冀中明珠

元氏县,隶属河北省石家庄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西倚太行山,东向华北平原,如一颗镶嵌在燕赵大地的宝石,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4°11′ - 114°39′,北纬37°41′ - 37°56′,东西横距39公里,南北纵距28公里,总面积达676平方公里。

元氏县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战国初期。赵国封公子元于此,故而得名元氏。西汉初正式置县,自此开启了两千余年的建县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元氏县历经诸多变迁,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

在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元氏县的归属和名称频繁更迭。周时为昉国地,春秋属鲜虞国,晋灭鲜虞后归晋国,战国初属中山国,赵灭中山后,封公子元于此,得名元氏。秦代时属钜鹿郡,汉高祖三年(前204年)置元氏县,同时设立恒山郡,郡治便设在元氏县治。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为避帝讳改称常山郡。此后,常山郡在国与郡之间多次转换,元氏县始终为其辖地。三国魏时,常山郡治迁至真定,元氏县仍属之。北魏时,元氏改隶赵郡,北齐天保五年(554年),元氏县被废除。

隋唐至宋元时期,元氏县的建制逐步稳定下来。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元氏县,属赵州,开皇十六年(596年)分置灵山县,大业元年(605年)灵山县又并入元氏县,大业末年,元氏县迁治今城,属赵郡。唐代属赵州、赵郡,五代属赵州,后汉改隶镇州。宋庆历八年(1048年)镇州改为真定府,元氏仍属之,元代时属真定路。

明清时期,元氏县分别隶属于真定府和正定府。中华民国时期,元氏县的隶属关系也多次变化,先后隶属范阳道、保定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37年划属第12督察区,此后又历经多个专区的管辖。1949年8月,划归石家庄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元氏与高邑、赞皇合并,1962年三县分设复原建制,1993年元氏县正式属石家庄市。

截止2023年3月,元氏县辖8镇7乡,共208个行政村。8个镇分别是槐阳镇、南因镇、南佐镇、殷村镇、姬村镇、宋曹镇、东张乡、赵同乡;7个乡为马村乡、北褚乡、苏阳乡、苏村乡、北正乡、前仙乡、黑水河乡 。县政府驻地位于常山路89号。

元氏县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地形地貌丰富多样,西部为低山区,面积289.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6%,海拔400至800米,最高点磨寨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