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动态变化。金代复设堂阳县,元代改堂阳县为新河县,并迁治于今城关,奠定了此后新河县的基本行政格局。明代隶于真定府冀州,清代改属直隶省冀州,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体系中不断调整着自身位置。民国时期,先后属冀南道、大名道等,1947年为纪念董振堂烈士,改新河县为振堂县,董振堂为中国革命做出卓越贡献,其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深深影响着这片土地,人们以改名的方式纪念他。1949年,新河县复名,一直延续至今,在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中不断前行。
文化脉络
新河县作为千年古县,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脱脱墓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脱脱是元代重要历史人物,他的墓对于研究元代历史、文化、丧葬制度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慈明寺历史久远,原名慈明庵,始建于隋朝,曾有智者禅师在此启建净宗道场,后归天台宗。唐代高僧慧禅师启建藏经阁,化银万余两,唐咸通八年(867年)高僧义玄禅师建塔。宋代战乱藏经阁被毁,清光绪十三年重建,化银百余万两。明万历年间高僧无边禅师刺舌血写法华经七卷封石中藏于藏经阁顶楼之中。极盛时期,这里楼阁殿宇、亭台塔像众多,占地几百余亩,乾隆皇帝还御赐《慈明寺》金匾一块。这座古寺不仅是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其建筑风格、宗教仪式等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融合与发展。
新河县是着名红军将领董振堂的故乡,红色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成为当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董振堂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卓越贡献,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河人。在革命年代,新河县的人民积极参与革命斗争,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力量,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故事成为红色文化的生动素材,被后人传颂。如今,董振堂事迹陈列馆等地成为人们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通过展示董振堂的生平事迹、遗物等,让人们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新河县还被称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草编、木雕等传统技艺代代传承,展现出当地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荆家庄乡的草编非遗工坊里,匠人将麦秆编织成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实用的生活用品等,这些草编作品不仅在国内受欢迎,还远销海外,成为新河县的文化名片之一。仁让里的古法木雕将《山海经》神兽等传统元素刻入现代家居,让传统技艺在创新中焕发生机,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既保留了木雕技艺的传统韵味,又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