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河净乡:地处山区,生态环境优美,以林果业和旅游业为主要产业。甘河净乡种植了大量的果树,如核桃、板栗等,林果业发展迅速。同时,当地依托独特的自然景观,开发了一些旅游景点,如天生桥瀑布群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甘河净乡注重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努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 蔡家峪乡:森林资源丰富,林业是当地的主要产业。蔡家峪乡的山林中生长着多种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生态环境原始而优美。近年来,蔡家峪乡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开发了森林探险、野生动物观赏等旅游项目,同时种植了中药材、食用菌等林下作物,提高了林业经济效益。蔡家峪乡的居民热情好客,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文化体验。
- 南城司乡:位于易县北部山区,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南城司乡拥有云蒙山等自然景点,山峰雄伟,峡谷幽深,森林茂密,是户外运动和生态旅游的好去处。同时,南城司乡还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多处历史文化遗迹,如古老的村落、庙宇等,展现了当地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南城司乡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了一些民宿和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住宿和餐饮服务。
二、历史脉络
易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极为深厚。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北福地文化便在此诞生,成为易县文明的曙光,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早期萌芽 。
商代,这里是有易氏部落的聚居地,易水之名也由此而来。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此建燕下都,其规模宏大,是燕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的燕下都宫殿林立、市井繁华,车水马龙,见证了燕国的崛起与辉煌。秦统一后,易地分属上谷郡、广阳郡。
隋开皇元年(581年),在北易水北岸置易州;开皇十六年(596年),于州东置易县 ,易县之名自此确定。唐代,易州境内建有龙兴观道德经幢,历经岁月沧桑,至今仍矗立不倒,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
宋代宣和四年(1122年),易县改属武遂郡;宣和七年(1125年),复归辽,改属高阳军。金天会十一年(1133年),归属金。元代太祖八年(1213年),属顺天府。
清雍正年间,因清西陵的修建,易县升为直隶州,领涞水、广昌二县 。清西陵的建造,不仅为易县增添了厚重的皇家文化底蕴,其宏大的规模、精美的建筑和严格的规制,也成为中国陵寝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民国二年(19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