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九原,楼烦地区尽属赵地。这一时期,楼烦地区的文化受到了赵国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的一些特色,两种文化相互交融,为娄烦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三国、西晋时期,娄烦地区属太原郡或太原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多,城市和村落不断兴起。
北魏时期,娄烦地区属肆州秀容郡。在这一时期,佛教文化开始传入娄烦,对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寺庙和佛塔开始兴建,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景观。
隋初,娄烦地区设置楼烦监牧,负责管理畜牧业。开皇十八年(598),属汾源县。大业四年(608),置娄烦郡,辖汾源(静乐)、临泉、秀容3县,郡治左设三教寺(在今娄烦县汾河水库淹没区)。然而,隋末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娄烦郡逐渐陷废。
唐初复置娄烦郡。武德四年(621),置六度县,治所在今娄烦县城以北15千米的东六度村,属管州。六年废管州,并省汾阳县、六度县入静乐县,隶岚州楼烦郡。开元四年(716),王毛仲筑楼烦城。天宝元年(742),改岚州为楼烦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岚州。贞元十五年(799),置楼烦监,杨钵为监牧使,专领监司,不系州司。龙纪元年(889),李克用于楼烦监表置宪州,统楼烦、玄(元)池、天池3县,州治、楼烦县治在监西1里(在今娄烦县汾河水库淹没区),天池县治在今娄烦县孔河沟。唐朝时期,娄烦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同时,唐朝的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对娄烦地区产生了影响,当地的文化艺术水平得到了提高。
五代时期,娄烦地区属太原府宪州。这一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娄烦地区的文化传承并没有中断,依然保持着自身的特色。
宋咸平五年(1002),楼烦依旧立县,改属岚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属河东北路岚州。在宋金时期,娄烦地区的文化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儒家思想、诗词歌赋等在当地得到了广泛传播。同时,由于战争的影响,娄烦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元太祖十六年(1221),废楼烦县入管州。至元二年(1265)入岚州,其年复置县,隶属太原路。次年又废县入管州。至元七年立巡检司,仍隶属管州。元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娄烦地区隶属于太原路。在这一时期,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