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偏头砦改为偏头关,成为重要的军事关隘。明代,偏头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中华外三关”,此三关鼎峙晋北,是北疆之门户、京师之屏障 。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设立九个军事重镇,统称九边重镇,其中山西就有两镇,一处在大同,称大同镇,一处即在偏关,称太原镇或山西镇。偏关作为三关首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沿线长城绵亘,堡城相接,不仅是一个庞大的军事单位,更是历代兵家争夺的重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为防止敌人入侵,对偏头关一带的防御尤为重视,大修边政,坚固守关,严密布防。在今天的偏关县,仍能看到三四道长城遗迹,有的地方墙垣多达十重,烽火台星罗棋布,这无疑是中国长城建筑史上的奇迹,偏关也因此获得了“中国长城博物馆”的称号。
清代,偏头关改称偏关县,其军事功能逐渐减弱,行政功能日益凸显,成为地方行政管理的中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偏关既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又融入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脉络。走在偏关老城的街道上,石基砖拱,红墙青瓦,仿佛能看到当年杨家将浴血疆场的英雄事迹,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如今,偏关老城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尽管大部分古建筑已荡然无存,但遗留的南城门楼和钟鼓楼仍能展现出当年的气魄和威严。
三、历史人物
偏关这片土地孕育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在古代,众多将领在此镇守边关,保家卫国,他们的英勇事迹被后人传颂。例如明代的一位将领,虽未留下全名,但他在偏关任职期间,积极修缮长城关隘,加强军事防御,多次成功抵御外敌入侵,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尊敬。在和平年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能工巧匠从偏关走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偏关赢得了荣誉。有的文人以诗词描绘家乡的壮丽山河和风土人情,其作品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有的工匠凭借精湛的技艺,参与修建了许多重要的建筑,其作品成为当地的标志性景观。
四、必游景点
老牛湾景区
老牛湾景区位于晋陕蒙大峡谷的核心地段,因长城与黄河在这里第一次握手而闻名天下。黄河从这里入晋,内外长城从这里交汇,黄土高原的沧桑地貌与大河奔流的壮丽景观在此完美融合。站在高处俯瞰,碧绿的黄河水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奔腾回转,景色极为震撼。传说太上老君驾神牛犁河治水,因明灯山光芒惊牛,神牛急转形成40里大弯,故名“老牛湾”,牛也是当地文化图腾。现存老牛湾古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