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平陶县同属太原郡。王莽“新朝”时,京陵改名为致城,东汉时又恢复旧称。三国时期,平遥归魏,属西河郡。西晋时,隶属太原国。北魏始光元年(424年),为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平陶县改名为平遥县,属太原郡,后迁至京陵县境,同时废除京陵县并入平遥县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中都县治迁至榆次县境,此后平遥县先后被东魏、北齐、北周控制。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除郡制设立州制,平遥属介州。开皇十六年(596年),析置清世县,大业二年(606年)又废入平遥县。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制设立郡制,平遥属西河郡(介州改)。义宁元年(617年),在介休设介休郡,平遥县改属介休郡。唐武德元年(618年),介休郡改为介州,平遥属介州。武德二年(619年),平遥县城被刘武周引突厥兵攻陷。贞观元年(627年),介州废除,平遥属汾州。天宝元年(742年),汾州改为西河郡,平遥属西河郡。乾元元年(758年),西河郡又改为汾州,平遥仍属汾州 。五代十国时期,唐同光元年(923年)后,平遥为后唐统治;晋天福元年(936年)后,归后晋管辖;汉天福十二年(958年)后,属后汉;周广顺元年(951年)后,被北汉占据。北宋初年,平遥仍归北汉,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归北宋,属汾州。靖康元年(1126年),金左副元帅率军6万进攻汾州平遥县城,宋援军5000余人及居民100余户长期抵抗后,城被攻陷。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金灭北宋,平遥归金统治,仍属汾州,元朝时未变。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水成灾,冲垮平遥西城墙,次年进行扩建城池。自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至清朝,平遥县一直属汾州府,属山西省承宣布政使司,又设冀南道驻此。清顺治三年(1646年),裁撤冀南道,平遥隶冀宁道,仍属汾州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后,平遥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年(1913年)3月,省县之间设道时,属中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属冀宁道(中路道改)。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山西废除道制后,平遥县直辖于省。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13日,日军侵占平遥,县城沦陷。同年4月,在县内彭坡头村建立平遥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山西省第三行政公署领导,后属太岳区一专区管辖 。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适应抗日战争需要,以同蒲铁路为界,实行南北分治,在铁路北境建立平介县抗日民主政府(辖同蒲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