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是一个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乡镇。这里的畜牧业发展迅速,养殖的牛羊品质优良,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灵石县的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时,这里属晋;战国初,韩、赵、魏三分晋地,灵石属魏国,曾在此置平周县。秦始设界休县,汉袭秦制,新莽时期改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三国时属魏,晋时属西汉郡,西晋改界休县为介休县。东晋南迁后,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北朝历北魏、东魏至北齐天保年间又废置,县域并入永安县(孝义)。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复介休县设介休郡,次年(大成元年)改名平昌县仍属介休郡 。隋初属平周县(今介休市),开皇初废介休郡改属西河郡。隋开皇十年(590年),文帝杨坚北巡挖汾河开道,获一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色苍声铮,以为灵瑞,遂命名为“灵石”,割平周县西南地置为灵石县。义宁元年(617年)改属新置的霍山郡。唐武德二年(619年)霍山郡改称吕州,仍辖灵石县,贞观元年(627年)废郡设道,灵石县属河东道,武德初年属吕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属汾州,开元十一年(723年)属太原府。五代先后属后唐、后晋、后汉(一度属于北汉),仍隶属汾州。北宋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灵石县属河东路汾州府,政和六年(1116年)改属霍州(霍邑)隶于平阳路。金天会元年(1123年)属汾州,天会六年(1128年),河东路分为南北二路,灵石县属河东北路汾州,贞佑三年(1215年)改属霍州,四年还属汾州。蒙古初年析灵石县地置小灵石县(治在今城关北25千米冷泉关),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废入介休县,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创立行省,灵石县属中书省霍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中书省为山西布政使司,灵石县属平阳府(河东道),万历廿三年(1595年)改属汾州府,万历四十二年改属平阳府。清初属山西省平阳府,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设霍州,灵石县属霍州管辖,直至清末。民国三年(1914年)废州设道,灵石县属河东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属山西省,民国十九年(1930年)废道直属山西省。1938年成立灵西抗日县政府,归洪赵地区领导,1939年成立灵东抗日县政府,属太岳专区管辖。民国卅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阎锡山县政权迁回灵石县城。1946年析置灵西县,属吕梁行署。1948年6月灵石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属榆次专署。1958年灵石、介休、孝义三县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