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皇初年撤销介休郡,平昌县属西河郡;开皇十年(590年),县境西南析置灵石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平昌县复名介休县,属西河郡;义宁元年(618年),复置介休郡,县属介休郡。唐代,武德元年(618年)介休郡改名介州,县属介州;贞观元年(627年)撤销介州,县属河东道汾州;天宝元年(742年),属西河郡;乾元元年(758年),属汾州。五代时介休县属太原府汾州。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属河东路汾州;熙宁五年(1072年),孝义县并入介休县,元佑元年(1086年)又复置孝义县。金代,介休属河东北路汾州。元代,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汾州,至元二年(1265年)还属汾州。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介休属山西布政使司汾州;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属山西布政使司汾州府。清代,介休依旧属山西省汾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属山西省,民国3年属冀宁道,民国19年属山西省。抗日战争时期,介休的行政区划较为复杂。民国26年(1937年)12月,成立介休抗日县政府,属山西省第四行政区;“十二月事变”后,属山西省第三行政区路西办事处。民国30年(1941年)2月,属太岳专署;5月属太岳专署第三办事处;8月属晋冀鲁豫边区第九专署。同年4月,铁路北地区与平遥、孝义、汾阳县汾河地区合并成立平介县,属晋绥边区吕梁行署七专署。民国31年(1942年)5月,铁路南地区与灵石县河东地区合并成立介灵联合县,初属晋冀鲁豫边区第九专署,次年3月属太岳行署第一专署。民国32年(1943年)6月,介灵分置,介休抗日政府隶属未变。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县抗日政府更名为县民主政府,隶属依旧。民国34年(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后,介休统委会接管了介休日伪政权,改统委会为县政府,属山西省。民国37年(1948年)7月17日介休解放,阎政权垮台,介休城解放后,属晋中区三专署,是年10月平介县撤销,原介休铁北地区归回。
1949年10月10日,介休县民主政府改为介休县人民政府,隶属榆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此后曾先后属榆次专署、晋中专署。1968年9月,属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属晋中行署。199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原介休县行政区域为介休市行政区域,仍属晋中行署。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地级晋中市,县级介休市改由山西省直辖、地级晋中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