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迭和政治的演变。
元代初期,再次改为沁州,铜鞮县均属之 。到了明代洪武年间,铜鞮县废入沁州,沁州升为直隶州 ,行政级别得到提升。
民国初年,沁州降为沁县 ,这一称谓一直沿用至今。1946年沁县解放,1949年属长治专区 ,新中国成立后,沁县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1958年,沁县与襄垣县合并为襄沁县,不久后沁源县并入,称沁县,属晋东南专区 。1959年,恢复三县原建制,隶属关系保持不变 。1967年,属晋东南地区 。1985年,晋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调整,沁县归属长治市管辖至今 。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沁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从先商文化到夏商周文化,在沁县境内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这表明沁县的历史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先商文化研究认为,先商族起源于浊漳河西源 ,五帝时代的帝喾曾活动在漳河流域,属帝喾后裔的先商族兴起于漳河上游,先商族的祖先契曾是遏守漳水源头太岳山孔道要冲处的阏伯,因此而有地名阏与传世。
沁县的铜鞮文化也极具特色。铜鞮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陪都,铜鞮宫作为晋国当时建造的大型宫殿,是晋国东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在晋国完成其霸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春秋时期,铜鞮出现了一位影响晋国发展的重要人物——羊舌赤,他是晋国中军尉,字伯华,因其封地铜鞮,食采铜鞮,时称“铜鞮伯华” 。《史记˙仲尼弟子》记载,孔子最崇拜的山西人就是铜鞮伯华,伯华去世后,孔子感叹“铜鞮伯华无死,天下有定矣” ,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此外,沁县有着耕读传家的传统,普遍把“耕读度日”“耕读为乐”作为高尚的人格追求,对文化人和“书香门第”格外敬重 。家庭生计在田地,希望在书本,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过去,沁县人在家中墙上张贴年画和奖状,如今虽年画少了,但奖状仍贴在醒目位置,既是对孩子的激励,也是家长的一种自豪。
历史人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铜鞮伯华,即羊舌赤,前文已提及他在春秋时期晋国的重要地位。他年少时聪敏好学,壮年刚勇不屈,老年礼贤下士,三种优秀品格集于一身,深受孔子的推崇。他的言行和思想,对当时的铜鞮乃至晋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沁县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王通,千古大儒,在隋朝科举考试兴起之时,于沁县的铜鞮山筑室读书,布坛讲学 。他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