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不仅改谷远为沁源,还设置了义宁郡,义宁郡下辖团城、义宁、安泽、沁源等县,这一时期的沁源在区域政治格局中开始崭露头角。此后,北齐、北周时期,沁源的行政区划沿用未改。
隋唐至宋元时期,沁源的归属和行政区划多次变动。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除义宁郡,只保留沁源县;开皇十六年(596年),沁源升县为沁州,并设置义宁县,州治位于沁源县城南。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又废除沁州,恢复为沁源县,归属上党郡。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年),再次升为义宁郡,还析置了和川县,属义宁郡。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武德初年,恢复沁州治所,同年在沁源西部还分设了招远县,但沁州在三年后被废除,招远县仍归沁源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沁州改名为阳城郡,下辖沁源、和川、绵上;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恢复为沁州,治所依旧在沁源县。五代时期,沁源先后属晋、属汉。宋朝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在铜鞮建立威胜军,废除沁州,沁源归属威胜军。金朝天会六年(1128年),威胜军升为沁州,沁源属沁州;金元光二年(1223年),沁源县升为谷州,但后来又被废除,恢复为沁源县,仍属沁州。元朝时期,沁源属沁州,并且在现今县城紫金山之半修筑了城池,这一城池的修建在沁源的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明清时期,沁源的归属相对稳定。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现今县城内承宣街修建县署,沁源仍属沁州,州治位于今沁县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沁源改属汾州,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又恢复属沁州,一直延续到清朝都没有变化。
中华民国时期,沁源的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调整。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府州,沁源直属冀宁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废除道制,沁源直隶于山西省政府。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国共联合抗日时期,沁源属第三行政专员督察公署;次年,沁源成为抗日根据地,属太岳行署和岳北专署。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了便于开展对敌斗争,沁源县分置为绵上、沁源两县,沁源县政府驻城关镇。1942年,日军据守沁源县城及周边11个据点,企图分割太岳抗日根据地,沁源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了长达两年半的围困斗争,共歼灭日伪军4000余人,创造了群众性长期围困战的范例,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沁源、绵上两县合并为沁源县,县政府驻郭道镇,太岳区的岳北专署驻沁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