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善晋美晋城行:太行雄关下的风华与探索
在华夏大地的北方,山西省东南部的巍峨太行山脉南麓,晋豫两省交界之处,有一座融合了历史古韵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晋城。晋城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 ,总人口约219万,下辖1个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即城区、泽州县、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和高平市,还设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座城市史称“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自古以来便是连接山西与中原地区的交通要冲和战略重地。
历史溯源:岁月长河中的晋地风华
晋城历史源远流长,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2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沁水县下川遗址就证明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里留存着旧石器时代的石片、石器等文物,反映了远古人类的生活与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晋城地区先后属于晋国、韩国、赵国。公元前260年,着名的长平之战在高平一带爆发,这场决定战国局势走向的大战,让这片土地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秦军与赵军在丹朱岭南侧的低山丘陵和丹河谷地激烈交锋,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今长平古战场遗址仍吸引着众多历史爱好者探寻当年的金戈铁马。
秦国统一中国后,晋城地区属上党郡。东汉时期,它隶属于并州;三国时期归魏国管辖,西晋时部分区域属平阳郡,部分属上党郡。十六国时期,境内开始有县以上建置;南北朝时,晋城属北魏。
隋唐五代时期,隋朝实行州县或郡县制,建州改名为泽州,晋城别名泽州由此而来。唐代实行州管县制,境域属河东道泽州或高平郡。五代十国时期,这里成为梁、唐、晋、汉、周五代反复争夺之地。元代,境域属晋宁路,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第一次确立泽州领5县建制,辖区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晋城市。明朝时期,泽州改为直隶州,属冀南道,隶属山西布政使司管辖。清朝沿袭明制,泽州府管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5县,治所在凤台县。
辛亥革命后,废府、州,存县设道。1914年废泽州府,所辖各县归冀宁道,同年改凤台县为晋城县。1930年,山西省统一废道,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5县直属山西省。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以晋东南为中心建立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晋城地区属晋冀豫区。1940 - 1943年,晋、高、阳、沁、陵5县县城先后被日军占领,晋冀鲁豫边区所属的太行行署和太岳行署,在建立抗日县政府的同时,还在边缘地区设置新县。1945年,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