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西北部,处在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的衔接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23′48″~36°04′03″ ,东经111°56′02″~112°47′20″ 。其总面积达2676.6平方千米,在晋城市的土地上占据着独特的位置。沁水县东与高平市相邻,西和翼城县相接,南与阳城县相通,北与长子县、安泽县、浮山县接壤,四周环山的地形构成了与邻县的天然分界 。
历史沿革:岁月沉淀的古韵
沁水历史极为悠久,可追溯至两万多年前。下川遗址的发现,证实了距今2.3万年至1.6万年前,人类已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尧舜时代,这里属于帝都畿内,“尧王择婿”“舜耕历山”等美丽传说流传至今。夏商两代,沁水属冀州。周武王十三年(前1122),文王十六子被封于原,即现在沁水县城西北。春秋时期,沁水归晋,战国时属韩,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曾屯兵于此。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赵、魏、韩三家分晋,晋君被迁至端氏食邑,就在现今沁水县城东22千米的郑庄镇西城村,这里成为晋国最后的国都。赵肃侯元年(前349),赵国夺取晋君的端氏之地,将晋君徙处屯留,此后沁水境属赵国。
秦统一后,沁水属上党郡。汉属司隶,高祖元年(前203)设端氏县,属河东郡。建元年间(前140-前135),武苏封代共王之子刘忠于端氏,改为端氏侯国。三国曹魏时期,端氏始隶平阳郡。西晋时,先隶平阳郡,后属安平郡。南北朝时,沁水属北魏之建州,太平真君七年(446),端氏县被废,太和二十年(496)又复设端氏县,且为安平郡治,领端氏、濩泽二县。孝昌二年(526),设东永安县,治所在今沁水县龙港镇原固镇村,并为泰宁郡治,领东永安、西河、西濩泽、高延四县。北齐属建州,天保元年(550)废泰宁郡,改东永安县为永宁县。
隋属冀州,开皇三年(583),改建州为泽州,废安平郡,端氏县治迁至今端氏村。开皇十八年(598),永宁县改为沁水县,县治迁至今县城,二县隶长平郡。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又属高平郡。义宁二年(618)改郡为州,再属泽州。唐属河东道,武德八年(625)端氏县改泽州治,领端氏、濩泽、沁水三县。贞观元年(627)州治迁至今晋城。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又属高平郡。乾元元年(758)改郡为州,再属泽州。五代属后晋之泽州;梁晋时期,时而属梁,时而属晋。
宋属河东